5.31.2011

【 佛 門 行 儀 】





合掌

合掌是練心、身、修行的方法,也是威儀、禮節的表現。合掌是以雙手合十在胸前,心手相應、心口相應,任何時候都能夠與我們的清淨心相應。對合左右雙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專一不散亂的一種禮敬。『合掌』又稱『合十』,亦即合十法界於一心之意。十地經說:『三界無有别,唯是一心作。』

2問訊

問訊是敬禮法之一。自淨其意,稟告諸佛。表示謙虛、誠懇、恭敬。又為禮佛之前行動作。問訊時,虔誠的合掌,彎腰約90度。起來時、手結定印,即是以左手三指包右手三指(右內左外),兩大拇指指尖相觸,兩食指指尖相合、豎直。手掌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伸直腰,舉手到眉心,復合掌當胸,再放掌。

3 頂禮

在印度,『頂禮』是佛門中的最敬禮。是以兩膝、兩肘及頭著地,以頭頂敬禮。向佛像行禮時,舒二掌過額、承空,以示接佛足。又作頭頂禮敬、頭面禮足、頭面禮。其義同於五體投地、接足禮。

4 放掌

放掌指的是以手結金剛定印。雙手結金剛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兩大拇指尖端微微相接,置於大腿上靠近腹部處。金剛指的是最堅固的意思,定印的「定」,指的是禪定的意思。放掌的姿勢,能讓人攝心,幫助我們的心保持在一種穩定的狀態。

5「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淨土世界佛的名號。「阿彌陀」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因此,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在成佛之前曾發了48大願,願令眾生只要一心虔誠的誦念佛號,就能往生西方淨土世界。淨土在哪裡?就在我們這念清淨心當中。一般常見佛教徒見面互道「阿彌陀佛」,可以說是給彼此的祝福之外,也是提醒自己時時回歸本然清淨,那麼,當下就是極樂世界。

6 結跏趺坐

結跏趺坐指的是把腿盤起來的意思。兩足結跏趺坐,左足在上,右足在下為降魔坐,反之則為吉祥坐。雙跏趺為最佳之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穩持久,修定容易成就。雙跏趺若是感到困難,可採單跏趺,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兩足可互相調適。若單跏趺亦感到困難,可採如意坐,即一般所謂散盤,兩腿相互交叉,如意而坐。

7 禪坐具的「蓮花布」

佛法中,以蓮花來象徵我們的清淨心。因此「蓮花布」,以蓮花為設計的圖案,表示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坐在蓮花布上就代表坐在我們的心地上一樣。當我們入座時,請避免踏踩在蓮花布上,以此提醒大眾,看到了蓮花布,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清淨心,以一份恭敬虔誠來恭敬這念清淨心。

8 架房

在道場裡,洗手間以「架房」來通稱。『架房』的由來,源自古代,法師在進入架房之前,通常要將長衫架在外面,再進入洗手間。「架房」因而得名。

9出坡

出坡指的是在佛教道場中的各種坡務。

禪宗自中唐時代百丈大師以後,開墾山林、自食其力、建禪林、立清規,設施「出坡」制度。不論尊卑上下,年齡大小,一律要隨眾勞動,懇荒掘土,蒔秧、種菜、栽竹、鋸樹、劈柴、擔水、燒瓦、運磚、製工具、造房舍,樣樣都由僧眾自己動手。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耕的生活,成為禪宗自中唐時代百丈大師以後的生活方式。當時禪宗的寺院是在山間,每天是到山上耕作,因此叫作「出坡」。


標籤:

佛法小常識【 過 堂 行 儀 】




過堂為中國寺院僧眾五堂功課(早晚及課誦、過堂、上供、施食、出坡)之一,又稱作上堂、赴堂,即入齋堂進食。不貪,是為「過堂」。過堂行儀中,入齋堂進食,不著用齋前,先供養,再進食。用齋畢,唱誦「結齋偈」,祈願布施者、受施者增長福德智慧,所作皆辦,具足佛法。

供養偈

平日用早、午齋時,先合掌默誦供養偈:「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法界眾生。」
為什麼要供養三寶?因為三寶恆常佑護加被大眾,教導大眾如何斷煩惱、轉凡成聖。為什麼要供養眾生?所謂

祝願偈

供養之後,還要祝願:『施者受者俱獲五常,色力命安獲無礙辯』。
指的是祝願布施者與受施者同樣都能獲得五種利益:氣「色」康健、「力」氣充足、壽「命」綿長、「安」然自在、「獲無礙辯」才。布施飯食者,因為是種福田,故能得大利;而受施的人,由於此食滋養,復能利益眾生,故亦能得福。

用齋

用齋時,碗筷端拿的姿勢為「龍含珠,鳳點頭」。左手四指併攏托住碗底,大姆指按住碗的上緣,如「龍含珠」右手持筷取食,如「鳳點頭」。端身正坐,以碗就口,手肘勿置於桌上,碗筷不可碰撞作聲。開始用齋時,先用三匙飯,第一匙飯默念「願斷一切惡」第二匙飯默念「願修一切善」第三匙飯默念「誓度一切眾生」。食存五觀,正念受食,不散心雜話,起諸分別。

用『藥石』

食用晚餐稱為用『藥石』。經典上記載:「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故佛制中的戒律有不非時戒、過午不食戒。飲食僅為資身,應當節制,以防貪心而妨道。但為資養色身,日時過開緣而食,故稱為「藥石」。現在多開方便用藥石,也就是把晚上這一餐當作藥來食用,乃是為了療形及保有健康的色身,以支持修行之故,並非貪求美食。因此,用藥石時可唸三稱:「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請受弟子(某某)方便藥石」。方便需有智慧,文殊師利菩薩即是代表大智。虔誦三遍,食用這一餐就是清淨的。

結齋偈

三餐結齋時,可合十默誦:「飯時已訖,當願眾生,所做皆辦,具諸佛法」,以完成結齋的祝願。祝願眾生皆能成辦道業,時時具足圓滿的功德。

香積

佛言:「凡三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佛門中,辦造飲食的地方稱為「大寮」。《維摩詰經.香積佛品》提到,香積佛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以香飯供養諸佛菩薩,因此大寮又稱為「香積寮」。大寮中負責料理大眾齋飯飲食、調味之執事稱為「典座」。

標籤:

佛法小常識-【 梵 唄 篇 】










音聲常常是感動、攝受人心最直接有力的媒介。梵唄通常由職事人員維那、悅眾來領眾。法器中,一般常見有引磬、木魚、大磬、寶鐘鼓等。梵唄不僅有讚佛、誦經、祈福的功能外,亦具有斷除外緣的作用,能令法事莊嚴肅穆地進行,感得諸佛菩薩、龍天鬼神的歡喜、護持。透過莊嚴、和諧的梵唄,讓與會大眾藉由誦詠而能達到收攝、淨化心靈之目的。

l 維那

在道場中負責領眾者稱為維那。維,綱維,統理之義;那,為梵語karma-dana(音譯羯磨陀那),又作都維那。在古代叢林,維那是寺院中的綱領職事,掌理眾僧的進退威儀,非但要佛門的規矩熟,而且要喉嚨好,資格老,正如戲臺上掛頭牌的角色。今日寺院的維那,則僅於舉行法會、課誦時,擔任眾僧的先導,掌理舉唱、回向等。

2 悅眾

為梵語。僧職之名稱,司掌僧團中之事務者。又作知事。知其事、悅其眾之意。通常在唱誦的過程中,以『維那』起腔,『悅眾』接腔。『維那』轉腔,『悅眾』跟腔。『悅眾』唱誦時,須聲聲明朗,字字提腔。以防大眾高低無準,參差不齊,走腔走板。

3 引磬

磬分為大磬及小手磬。小手磬的作用是在引導大眾,因此亦名『引磬』。由於執持引磬的方式,是將之舉於與口同高的位置,因此稱為「對口引磬」。『引磬』多半用於『問訊、轉身、禮拜』之引導。

4 大磬

『大磬』用於指揮『腔調』,並有振作心神之作用。『大磬』多半用於『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



5 寶鐘鼓

中、小型的鼓,配以小吊鐘,掛在鼓架上,有鐘有鼓而謂之。通常用於『讚頌』的歌唱時,旨在點綴韻調,莊飾音腔。



6 木魚

又稱為魚鼓、魚板或木魚鼓。原先只掛於大寮或齋堂門口,呈長魚形狀,為集眾時擊打的法器,因此又稱為魚梆或飯梆。到了明代以後,木魚演變為頭尾相接、魚身圓形中空的造型,作為持經唱誦用的法器,通常以桃木、樟木或黑檀木雕刻,配合魚身中空的共鳴腹腔,使聲音清脆遠傳而沈定,具有攝心的效果。木魚的意義在《敕修清規》及劉斧的《摭遺》中皆有說明:魚晝夜六時當中都不闔眼,因而佛寺裡以木刻的魚懸掛之,作為象徵修行人為法忘軀,精進不懈的勉勵。





.

標籤:

尋找生命中的颱風眼




Q:颱風眼屬不屬於颱風?
Q:颱風眼會不會移動?
Q:颱風眼大,還是颱風大?
Q:颱風會不會消失?
Q:颱風的珍貴價值?

"颱風不見了,颱風眼到那兒去了呢?"
你觀察過嗎?颱風眼是因為颱風所突顯出的相對效果。因此,師父問的問題就不難回答了吧。

颱風眼根本沒有不在的時候,可以說處處都是颱風眼,颱風眼遍一切處,虛空之中任何一個點,都可以說是所謂的颱風眼。

感恩颱風凸顯出生命的真相。因為颱風,讓我們發現颱風眼的珍貴價值。

就生命來說,平靜的心,沒有煩惱的心,清淨無染的心就是我們的颱風眼。這是祖師大德祖祖相傳所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發現!因此,懂得"守心",是送給自己最大的禮物!

標籤:

總是思維模式



過去參學的人到寺廟掛單,要和住持和尚論道,贏了才可以掛單。有一次住持身體不適,不得已只好找他那瞎了一隻眼的師弟庖代,和尚交代他說:
『師弟,請你今天替我跟掛單的人對話。』
師弟連忙推辭:『不行呀!我不會說話呀!』
住持安慰他說:『不講話最好。』

對方來了,他就坐在那裡不講話,對方伸出一根指頭,這師弟就伸出二根指頭,對方比三個指頭,這師弟就舉起一隻拳頭,那人就說:
『輸了!我輸了!』不掛單就離去了。有人問他是怎麼輸的?
:『我跟他比一指頭,表示大覺世尊1,人天無二,唯我獨尊。他就用二指頭駁我:佛法雖二,二而不一。我舉三根指頭,意指佛法僧三寶一體,團結一致,佛法長存。他卻大剌剌舉個拳頭表示:不談空話,空有一體,圓融一致。每次他都比我有理,我怎麼能不輸呢?』

這一邊住持聽說掛單的人走了,就問他師弟說:
『你怎麼打發那人的?』

這個師弟氣沖沖的說:
『那人存心不正,一來就跟我比一指,罵我獨眼龍,只有一個眼睛;我尊敬他是客人,勉強豎起二根指頭,稱讚他有兩個眼睛很幸福。誰想到他竟比三個指頭,嘲笑我們兩人一共三隻眼,我氣得豎起拳頭來要揍他,他就嚇跑了!』

※註1:大覺世尊:大覺,指完全覺悟。世尊:佛其中一個稱號。

-------------------------------------------------------------------------------------
省思 :1. 這個故事裡面有什麼玄機?
2. 人為什麼會苦惱?
3. 從這個故事中你學到了什麼?

*提示:
1. 『總是思維模式』是苦惱的重要因子。
2. 生活中無處不是禪。懂得,無時不禪,無處不禪,無人不禪,無事不禪。不懂,即使說得天花亂墜,天馬行空也與禪無關。
3. 講者無心,聽者有意。看你怎麼聽。



*好句分享:

1. 心小煩惱大,心大煩惱小。心量打開就沒煩惱。
2. 多元思考, 念頭改變,世界就跟著改變。
3. 當東西失去的時候,才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是不重要的。

標籤:

你到那兒去?








有一位外來的小沙彌正巧路過寺廟外,遇見了寺裡的一群小沙彌,這群小沙彌好奇怎麼會有外來的小沙彌在這兒出現,就問他:
『小沙彌,你到那兒去啊?』
外來的小沙彌答:『腳到哪兒,我到哪兒』

這群小沙彌聽的一愣一愣的,還是不知道他要到哪兒去,也不知該怎麼回答。回去跟師父請示。師父說:
「你可以答:『如果沒有腳呢?』」

徒弟覺得這個答案好,就決定明天再去會會這個小沙彌,看看誰厲害。

第二天,果然在寺廟外又看見這位外來的小沙彌路過,就跑過去再問:
『小沙彌,你到哪兒去啊?』
外來的小沙彌答:『風到哪兒,我到哪兒』

這群小沙彌又聽的一愣一愣的,準備回答的答案沒有機會用上,又跑回去請問師父。師父又敎他說:
「你可以回答:『如果沒有風呢?』」
徒弟覺得這個答案好,心裡挺得意的想著:
『這下子你沒得回答了吧!哈!』

隔天,這群小沙彌又遇見了那位外來的小沙彌,就說了:
『小沙彌,你到那兒去啊?』
外來的小沙彌答:
『我到市場買菜』 (師父的版本:『心到哪兒,我到哪兒』)

這群小沙彌對於這個答案還是摸不著頭緒。

-----------------------------------------------------------------

省思

1. 你從哪兒來?到那兒去?
2. 『到市場買菜』為什麼這個答案是真理
3. 什麼是『心』?心的特質是什麼?
4. 為什麼『心』對我們這麼重要?
5. 如何讓我們忙碌的生活中,有一個不忙的心?

*好句分享:

1. 沒來沒去沒代誌,來來去去攏代誌。
2. 只有忙碌的現象,沒有忙碌的人;只有煩惱的現象,沒有煩惱的人。
3. 直心是道場,清淨心是你真正的主人。
4. 你從心(覺性)而來,隨心(覺性)而去。

.

標籤:

佈施:兩塊磚的功德



過去在大陸有座寺院,大殿破舊,四眾弟子就拿錢請工人來重修;雖請了工人,但很多雜工程還是要自己做,所以常住的師父都要出坡擔石頭上山。那時一切要靠人工,不像現在有車子,什麼都是機械化。

古老建寺多數建在高山上,不要講九華山、普陀山那些大名山,就講五嶽中的南嶽衡山。那山頂上有座大寺,要是早上天未亮就從山頂起身下山,至山腳下再回來,來回一趟已是晚上不見太陽。這山就有那麼高,那雲就是天連地、地連天的。有雲就有濕氣,濕氣積水,到了春天,不但屋頂上滴水,連柱子也都在流水,濕氣就是那樣重!

再回頭說建大殿的事。當時材料都是自家的師父下山去擔的。肯發心用力的人,當然就拼命地擔;可是有一位奸滑的人,一到出坡時就裝病,說他肚子疼啊!什麼病的。總而言之,會想方法騙人,出坡的事好像就沒他的分。

僧值師父聽久了,知道他在講假話,有一次就聲色俱厲地對他說:「你有病?有病也要出坡!你三天不吃飯就可以不用出坡,能吃飯就得出坡。」他看看這次沒辦法騙人了,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擔了兩塊磚-這磚是用來舖韋馱殿的。可是他只擔兩塊磚,就坐在那兒休息;僧值看他不是塊料子,會把大家帶壞了,於是把他「遷單」。

下山後,他在外面東跑西跑的,過了十多年又回到這個山上掛單。他到客堂掛單時,知客師父已經換人了,客堂都不認識他,也不曉得十幾年前的事。可是由於他沒福報,業障還是在,所以知客師父一見到,不知何故心生氣,就自自然然地說:「不掛單!」

其實在外省大叢林沒有不掛單的,出家人到寺院就是回家,那有不掛單的?怎樣才不掛單呢?沒有戒牒,連衣袍都沒有,那是不掛單;否則沒有不掛單的。他看看自己戒牒、衣袍都有,就詢問怎麼不掛單呢?知客師父說:「不掛單就不掛單,走!走!下山去!」這時他可憐地哀求說:「從山上再跑到別的道場就晚了,你趕我下山,外面天已經黑了,怎樣下山?」知客師父心中更生氣:「總而言之,我趕你出這客堂就是了!」

這寺院大得很,光是山門就不知道離這客堂有多遠,他沒辦法,就走到山門,可是門已經關了,於是哀聲嘆氣地說:「唉!到了這兒都不掛單,現在晚了,朝那裡跑呢?」就在大門內坐著,卻被管門的人趕走,就又跑到了韋馱殿裡,看到供桌下有兩塊磚的空位,就朝那兩塊磚頭上坐下,坐得舒舒服服的,一下子就進入睡夢中。

夢中,韋馱菩薩喝斥他:「你這懶惰的人!以前不修褔,現在來山上都不掛你單。總算你還修了一點點福,這兩塊磚就是你從前擔上來的;要是沒擔這兩塊磚,看你今晚怎麼樣?連站都沒地方,還想坐?」他被韋馱菩薩這麼一教訓,醒過來,生大慚愧:「唉!我實在太懶、太不像話了!大家都出坡做公事,我怎麼偏偏就告病假偷懶?」。這時他看到韋馱殿前面園子長滿了草,「唉!我要修福。」他就連夜地拔啦!清啦!把這庭園亂草拔得乾乾淨淨的,又把庭園打掃得整整齊齊的,好一個清潔的庭園!

第二天早上知客師父跑來一看,「哦!這庭園的草我剛想派人來除,那個人把它除得這樣乾乾淨淨的?真好!」望著望著就看到昨天被遷單的那位師父,坐在韋馱菩薩的供桌下。由於他生大慚愧,拔草修了福報,業障消了,這時知客師父看到他自自然然就歡喜起來,問道:「你怎麼跑到這裡坐呢?」他就把昨晚韋馱菩薩的教訓,以及發心除草的事情說出來。「哦!原來如此!」知客師父就歡喜留他掛單了。
-------------------------------------------------------------------

*佈施是最大福田。廣結人緣、善緣、法緣,就能左右逢源。

標籤:

佈施:小和尚撞鐘



有一位小和尚在寺院擔任撞鐘之職。按照寺院的規定,他每天必須在早上和黃昏各撞一次鐘。開始時,小和尚撞鐘還比較認真。但半年之後,小和尚覺得撞鐘的工作太單調,很無聊。於是,他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一天,寺院的住持忽然宣佈要將他調到後院劈柴挑水,不用他再撞鐘了。小和尚覺得奇怪,就問住持:「難道我撞的鐘不準時、不響亮?」住持告訴他:「你的鐘撞得很響,但鐘聲空泛、疲軟,因為你心中沒有理解撞鐘的意義,也沒有真正的用心去做。鐘聲不僅僅是寺裡作息的準繩,更為重要的是喚醒沉迷眾生。因此,鐘聲不僅要宏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一個人心中無鐘,即是無佛;如果不虔誠,怎能擔當撞鐘之職?」小和尚聽後,面有愧色,此後,他潛心修煉,終成一代名僧。

有一位老和尚在一天清晨,聽到陣陣悠揚的撞鐘聲音,不由得特別專注的側耳聆聽,待鐘聲一停,他就忍不住召喚,問道:「早晨是誰敲的鐘?」侍者回答:「是個新來的沙彌。」於是老和尚問新來的沙彌:「今天早晨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情敲的鐘呢?」沙彌不知道老和尚為什麼問他,便回答:「沒有什麼心情,只是敲鐘而敲鐘。」老和尚問道:「不會吧?你在敲鐘時,心裏一定想著什麼。因為我聽到今天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真心誠意的人才能敲出的聲音。」小沙彌想了想說:「其實沒有想別的,只是我尚未出家時,家父時常告誡我,敲鐘的時候應該想到鐘就是佛,必須虔誠齋戒,敬鐘如佛,要用如入定的禅心和禮拜之心來司鐘。」老和尚聽了非常滿意,再三提醒道:「以後處理其他事物時,千萬不要忘記保持今天的敲鐘的心態。」

------------------------------------------------------------------------

摘要:

1.不僅敲鐘,做任何事情,起心動念尤其重要。
2.第一個和尚為什麼被主持免除撞鐘之職?因為他把敲鐘看作一件令人厭倦的勞作,為了敲鐘而敲鐘,沒有把敲鐘當作神聖的修煉之事,心中沒有誠敬,就沒有用心去做,沒有用負責的精神去做,所以他撞出的鐘聲空泛、疲軟。
3.第二個和尚為什麼能敲好鐘,因為他真正的懂得「敬鐘如佛」的道理,心中充滿對佛的誠敬,自然會用心、負責的、真心誠意的敲鐘,效果當然好。
4.敲鐘的心態:不起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的一顆平靜的心。

*好句分享:
1. 修行的定義:修正行為,導向正軌。
2. 慢心容易障道。
3.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最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4. 沒有所謂難的事,只有會、熟、巧、精。
5. 精進是從小事開始做起。用心做好小事,就能成就大事。
6. 相由心生。無念、無相、無住是最高的佈施。
7. 一切清淨慧,皆由禪定生。
8. 『萬法皆空明佛性,一塵不染證禪心』。



.

標籤:

空性的智慧:紫金缽








從前,有位禪師名叫:「金碧峰」。他的禪定功夫相當深,已到了無念的境界。

有一天,閻羅王翻開生死簿一看:「奇怪!這個金碧峰的陽壽老早就到了,怎麼還沒來我這兒報到?」於是,就派兩個小鬼去找。

這兩個小鬼一到他的住處,東翻西找,怎麼找就是找不到他的蹤影:「糟糕了!這下子怎麼回去向閻王老子交代?」

於是,他們靈機一閃,想到了土地公一定有辦法。

結果,土地公說:「金碧峰禪師是個大修行人,現在他正進入甚深的禪定當中,你們當然找不到啦!」但這兩個小鬼一再央求他想想辦法。

土地公想了又想,終於想出一個主意:「他最愛皇帝送他的一個『紫金缽』,你們去找,找到時,只要在上面敲三下,他就會出定了。」

結果,兩個小鬼找到紫金缽時,高興得不得了,就這麼一敲時,金碧峰禪師馬上就出定了:「是什麼人在碰我的紫金缽?!」禪師ㄧ看,不是什麼人,而是兩個小鬼正要捉拿他。

他後悔得不得了,想到自己一生的修行,就敗在這個紫金缽上。於是,他向小鬼說:「請你們再給我幾分鐘的時間好嗎?只要我處理完一點事情,馬上就來向你們報到。」

小鬼一想:「也好,就給他幾分鐘吧!」

於是,金碧峰禪師就將他的紫金缽往地上一丟,砸個粉碎後,就繼續進入禪定當中,空中傳出金碧峰禪師講的四句偈:「若要拿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鐵鍊鎖得虛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這下子小鬼再也找不到他了。

--------------------------------------------------------------------------

省思:

1.小鬼為什麼找的到金碧峰禪師?
2.為什麼禪師起了念,就現了形?
3.身體是真的嗎?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4.金碧峰禪師讓小鬼找不到的關鍵是什麼?
5. 在這個故事當中,對於空性的道理,您體會到什麼?

*好句分享:

1. 身體也是假有,因緣和合所生,是空性,所以可以很有彈性,潛力無窮。
2. 煩惱的根源來自『念頭』。心不清淨時,是一種障礙。
3. 在執著一切事物之前,我們已經執著了自己的念頭。
4. 擁有時不會掛礙,失去時不會痛苦,是真正的幸福。
5. 心清淨則沒有障礙,心任用自在,你就是自己的主人。



.

標籤:

公案分享:『己身有無?』-生活觀自在:觀、照、見、明



離婆多尊者,在出家之前是位商人,每天東奔西走,到處去推銷貨物。有一天夜裏,處身於荒郊野外,眼看前面沒有村莊,後面沒有人家,只得夜宿在曠野的一座空亭中。半夜時分,恍惚中,看到一個大鬼揹了一具死屍到他的面前,大鬼才喘口氣,又有一個小鬼追趕了過來。 小鬼非常生氣地說︰ 「好傢伙,這個死人是我的!」,大鬼說:「死屍明明是我帶來的,你怎麼跟我搶,不行!」

大鬼說完,立刻把死人的手拉住,準備揹著離開。小鬼馬上抓住死屍的另一隻手不放,兩個鬼就這樣爭執了起來,許久僵持不下。 後來,大鬼提議︰ 「這裏有一個人,讓他說個公道話,看看是誰把死屍拿來的!」

這可給離婆多出了難題。看到鬼爭死屍,離婆多早已經嚇得要命,要他主持公道,眼看這鬼兇巴巴的,力氣又很大,要講真實話嘛,小鬼那副兇狠的德行,可是惹不得的;不說真話嘛,未免對不起大鬼,再三地思量,覺得怎能昧著良心講話?於是鼓起勇氣說道︰「死屍是大鬼先揹進來的」

話一說完,小鬼馬上大發雷霆︰「這還得了,死屍分明是我的,你怎麼幫著他講話,不行!」
暴怒之下,小鬼用力把離婆多的手臂拉斷,摔到地上。

「人家說了一句公道話,你居然這樣對付他,這怎麼可以!」 大鬼邊說邊把屍首的手臂扯下,安在離婆多的身體上。小鬼看了,更是憤怒︰ 「好,你把他的左手安上去,我就把他的右手再拉下來。」

離婆多的另一隻手又被他拉斷了,於是,大鬼再把屍體的右手安在離婆多的身體上,如此一個拉扯,一個安上,離婆多全身的四肢都被扯下支解了,又被重新裝上了死屍的四肢。結果,兩個鬼爭累了,就停止了爭論,把離婆多被丟在地上血淋淋的肢體,你一口我一口地大快朵頤了一頓,吃得飽飽的,抹抹嘴巴,拍拍肚皮就走了。

天亮後,離婆多越想越不對,心生起了煩惱,暗暗思量:
『這個身體到底是不是我的?』,『如果是我的,曾經親眼見到自己的手足已經被大鬼吃了,換上別人的;假如不是我的,小鬼所補上的為什麼完好如初?』

於是他逢人就問:「你們可曾見到我自己的手跟腳?」人家只是莫名其妙地看著他,誰也沒給他個答案。後來,離婆多遇見了一位比丘,他把事情發生的經過跟這位出家人說。這位出家人用了一首偈子回答說:
『本是他遺體,暫假和合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問你的手和腳,本來都是假相的,也是臨時和合在一起的。無所謂真,也無所謂假;無所謂你的,也無所謂我的。離婆多一聽,就悟到了人的身體是四大假和合的真理,沒有一個真正的『我』在身體裡面。

*背景說明:離婆多尊者:佛陀時代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眾常隨佛學,據佛經記載,這些常隨眾每一位都證得了阿羅漢。其中一位為離婆多尊者,在佛的大弟子中,稱為「無倒亂第一」。無倒亂,就是對一切事理,認識得很清楚,既不顛倒,也不錯亂。在《增一阿含經》與《楞嚴經》中也說離婆多尊者是「禪定第一」,因為他參禪,內心安定,心定就時常保持清醒,不會倒亂。 【公案出處:《雜譬喻經》 】

--------------------------------------------------------------------------------------

*好句分享:
1.認識自己之前,要剝除很多東西。
4.最高的智慧:認識『我是誰』。
5.透過打坐才能真正和自己相遇。
6.人的地基:沒有煩惱的心,才是真正的自己。
7.『富貴百年如夢幻,人去樓空愁腸斷,但得當下不生心,碧空依舊明月圓』。

標籤:

浴佛,讓我們遇見佛陀!



佛誕節的由來
三千多年前的四月八日,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生下了悉達多太子,也就是後來出家成道的佛陀。太子誕生後,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說:「我乃是宇宙最尊貴的覺者,我將廣度一切沉淪生死的眾生。」,隨即有兩股水從天瀉下,沐浴在王子的身上。後來,佛教徒每年為慶祝佛陀誕辰就沿用比例舉行浴佛儀式。佛陀為長養眾生的法身慧命,降生世間,示現八相成道,以法水普濟群生,令一切眾生遠離塵垢熱惱,回復清淨本然。

浴佛的意義
經云:「浴佛形像,如佛在時,得福無量,不可稱數。」如來功行圓滿,淨智莊嚴,若以華香幡蓋供養,復以香水灌沐如來,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而學習世尊,保持清淨的身心,外離身垢,內除心染,實為浴佛的真義。

浴佛的利益
浴佛形像,如佛在時,得福無量,不可稱數。

  根據《浴佛功德經》記載,以清淨心灌沐佛像,成就十五殊勝功德而自莊嚴。一者、常有慚愧。二者、發淨信心。三者、其心質直。四者、親近善友。五者、入無漏慧。六者、常見諸佛。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說行。九者、隨意當生淨佛國土。十者、若生人中,大姓尊貴,人所敬奉,生歡喜心。十一者、生在人中,自然念佛。十二者、諸魔軍眾,不能損惱。十三者、能於末世,護持正法。十四者、十方諸佛之所加護。十五者、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以虔誠恭敬心,口誦「沐佛偈」,手持香湯浴佛,此殊勝功德,必能成就如佛陀一般的智慧及功德,並藉此回向,祈願眾生皆離垢染,同證如來淨法身。

浴佛應抱持何種心?
1.應以信心為之—要生歡喜心,深信功德,一杓水澆下,灌沐如來同時也將自己的心洗淨。

2.應以誠心為之—浴佛形像如佛在,已立世間第一福,並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共植福慧,結此聖緣。

3.應以正心為之—求障消除,求心清淨,願以浴佛功德,祈求世界和平,民生樂利。

標籤: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母親節快樂!1000504



母親節在即。祝福全天下的母親,母親節快樂!^^

在這個偉大的日子裡,不管我們是慶祝母親節,或是紀念母親節,都是懷著一份感恩的心來感恩我們的母親生育,養育之恩。母親跟我們有甚深的因緣,我們能夠長大,能夠學業進步,有工作,有家庭,來學佛...,"飲水思源",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母親。

然而不管是紀念或是慶祝母親節,我們更要記得的是,在每個人內心當中真正的母親:

每個人都有的-清淨心,這念靈知靈覺的覺性。

這念清淨心,是我們生生世世最值得感恩的,最珍貴,也是我們內在真正的母親。

在這個偉大的日子裡,更要提醒自己:

念念從心起,更要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性。學習以這念靈知靈覺的覺性,時時觀照我們的念頭。這是這個節日對我們更為重要的意義。(昨天的A-HA,跟大家來分享)

讓我們擁抱"母親",時時想念,時時回到母親的懷抱。

祝福全天下每一個人,天天都是母親節!^^

"母親節快樂!"



.

標籤:

巡禮解說心得9908




最近幾次的巡禮解說的過程,從師父與團體的回饋當中,覺得自己比以前進步很多。透過一次一次不斷的解說,對於解說的內容越來越熟練之外,也因為基礎的架構有了,也就更有能力多關照來訪的團體、回歸覺性,心比較能定的下來,也常覺得能夠在解說的當下看見自己之外,還能關注到外在。師兄們是我很好的榜樣,藉由每個人不同的特質呈現,提供我可以在短的時間內以多個角度來看事情。這讓我想到我將彌勒菩薩介紹給大家的時候所提到的一個重點:心大煩惱小,心小煩惱大。我們站的位置不同,決定我們看事情的角度。

能夠有這樣的學習對我來說是一份加倍的祝福。如果沒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就算是想要發心,事情也沒有辦法成就。這是一份集眾緣和合才能成就的事,最大的受惠者還是自己。透過佛法,讓我找的了生命中可以修行努力的方向。雖然有時候色身還是會苦,但是看到每一位來參訪的貴賓都很用心的體會與感受我所帶給大家的,立刻又能提振起自己的士氣,忘記了在炎炎夏日中斗大的汗水正從身上一滴滴地流下來,忘記了站立很久的腳在行進中已經有一點吃力,感覺不出口也乾了。當時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微微地升起:『要多關注大家的需求跟狀況,他們跟我們也是一家人,也許我只有一次機會,我要把最好的帶給大家。』,我感覺到在那個解說的當下,只有眼神的交會與能量的流動,超越了時間空間。

『菩薩是在眾生之中,透過利他的菩薩行來完成自利』。這在我進階考試的準備過程當中感受特別深刻。我感受著講義上的提點,感受著殿堂菩薩的悲智願行,在我巡禮解說的發心過程當中,當我由衷的帶著一份感動、一份關注,一份用心與體貼來分享給來訪的貴賓時,我更能夠感受到這句話的深刻與真實。

當然,在發心的過程當中,自己還是有些障礙,總覺得學佛不夠深刻,不太能把佛法中的道理以簡單的方式,生活化的語言分享給大眾。那一天因為隨團的因緣跟見恕法師請法,師父提點很多,也分享給我她學習過程中的經驗,使我獲益良多。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師父提到佛法不離世間法,都是生活中非常實用的,因此,我們是『學佛』,不要弄錯了變成『佛學』。佛學是名詞,學佛是動詞,是要能夠力行,運用在生活中的。當佛法也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經驗,我們才是真的學習到佛法。也因為我們有了體會,才真的懂得什麼是佛法,也才能夠掌握傳遞佛法的重點、關鍵與傳遞方式,也才能夠帶給大眾佛法的真實意義。師父的話給我很多的啟發。

師父提醒了:「在發心的過程當中,所有的境界都會過去。色身會苦、解說的不好會有挫折感、考試會緊張…,但是心不要『有所住』」。師父的開示讓我想起最近在精舍薰修金剛經的重點與師父對於『無住生心』上課中的開示。給我很大的提醒。所有的境界都是再磨練我們的心性,成就我們一顆沒有煩惱的心,只是,時間不多,要多用功才是。

很感恩見緯法師在每次我們回山發心的晨會上的提點以及結束後的總檢討,這個部份成長最多,也是特別值得一提的。雖然師父總是謙遜地說她只是作她自己,儘量將她個人的經驗分享給我們,透過這樣的分享,我們可以參考,好的部分拿來加以運用,略顯不足的也可以加以檢討改進。然而,每次師父的提醒時間都不是很長,師父也謙稱最近比較忙,沒能給我們最好的而感到對我們抱歉,但是,每次一點一滴的提醒,在心底發酵的時間卻是很長很長,我從師父那兒感受到一種慈悲能量的注入,也在同時,更能感受到老和尚培育四眾弟子的慈悲與智慧,以及肩負時代使命,為弘揚佛法度眾而努力的菩提大願。

這幾次解說之前,我開始在上場前給自己幾分鐘的靜心,覺得這樣的心理沉澱,提高了我解說的服務品質,心裡很開心。一份感恩的心,是我可以繼續前進的力量。喜歡回家。回家,真好!

標籤:

巡禮解說接待心得990329




學習擔任殿堂的實習解說員的階段雖然時間不長,感受卻十分深刻。除了在準備過程中反覆的給自己機會覆講,透過錄音的過程,自己來回走在一二樓的殿堂時,每多看一眼殿堂,心裡感受著三寶、彷彿也可以感受到禪宗祖師大德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克服了重重的困難,爲傳法而不遺餘力的努力。感受著老和尚創辦中台禪寺,廣設精社,讓在家居士們得以在居家附近來薰修佛法的大悲心,心裡就多了好幾分的感動。

在殿堂解說的工作對我來說,像是諸佛菩薩與我在不同的時空中的能量交會,ㄧ種法脈的傳承正以一種無言無說的方式傳遞著。還記得有ㄧ次 見探法師爲我們上的巡禮解說課程印象很深刻的話:

『要感動別人,要先讓自己感動!』
『解說很重要的重點是—要將你的感動分享出去!』

在這樣的認知底下,反而可以比較容易的來學習解說這個工作。先讓整個殿堂所要傳達的義理先貫穿到我整個人身上,成為我的一部份,自然能在解說與表達的過程當中不會太僵硬而能感動人。唯一時刻停醒自己的是:『要多用心!用心來跟大眾結緣』。

這也使我更加篤定了能擔任佛的代言人,透過巡禮解說來接引大眾的使命是多麼的任重道遠,以及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有這個難得的機會來擔任老和尚的千手千眼,將三寶、老和尚的悲願帶給來參訪的賓客,是多麼光榮的事。

其實自己是很怕站在人前說話的,只是,因為精舍住持法師的慈悲護念,加上山上法師對於課程安排與帶領的用心,因此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透過這個神聖的接待工作來面對自己。

還記得第一次接待賓客的時候,是在一個平常日的下午,那真是一個難忘的經驗。大陸團體一團一團的接踵而至,因為當天人手不足,一接就連接了3個團。第一個case就併了2個團,當時心裡真是很緊張,雖然總是以住持法師的話來安慰自己:『只有緊張的現象,沒有緊張的人』,卻還是很不管用。

真正得上場解說畢竟與練習講給師父聽、或是自己聽有很大的不同,不僅要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整個團體的動線、人員的流動與專注力,還要注意自己的『台詞』。用了『台詞』這兩個字,是因為當時根本忘了跟大家分享的事我的感動而不是我的『台詞』,只希望不要出差錯忘了詞,讓山上因為我而丟了面子,那就成了大過失了。

硬著頭皮撐第ㄧ場下來,發現團員有流失的現象,這也是給自己最好的回饋。自己表現的不好心知肚明,話說的太快讓來賓聽的不清楚,也沒有特別觀照這個部份,詞也忘了很多,呼吸急促,口乾舌燥的,所有的身心症都跑了出來。當時的焦點全在自己身上,缺點暴露無遺,其實是有點沮喪,但是來不及思考得在上場接第二個團體。第二場還是大陸的併團,也是因為連續必須上場,來不及讓自己回過頭來照顧自己的情緒,緊張的心情反而稍趨緩一些,但是仍然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心鬆不下來,兩場講下來突然覺得胃很不舒服。當時,我告訴服務台我需要先停下來緩一緩,需要調一調身心,因為我知道不讓自己停下來後面的賓客只會被服務的更不好。鬆下來以後,反而慶幸自己似乎有些克服了恐懼,從人前活了下來,雖然表現不好,但是還可以接受。決定不想太多,有了片刻的緩衝得打鐵趁熱再接一團,讓自己透過經驗來直接磨練。

接著的是一個3個成員的小家庭,剛好是一個緩衝的機會,這個經驗過程當中,覺得台風比較穩健了,說話也比較有調理,心情緩和許多,也比較能關照到來賓參訪的感受。當天給了自己一個勉強及格的分數。

後來的幾次回山發心,自己因為在準備的過程有更多的體會與感動,內容也充實了不少,以自己的風格結構化了想分享的內容,加上經驗的累積,在最近一次上山的帶團經驗當中,發現來賓們看我解說比看殿堂要多,聆聽時很專注,甚至近距離的聽我介紹,最後博得滿堂采,還給了我最燦爛的笑容來肯定我,這真是給了我最大的回饋與祝福!心裡真是很開心!

解說的這條路才剛開始,期勉自己『對人以和,對事以真』,這條路能時時不忘初心,藉事練心,繫緣修心,走的長走的久,才不負三寶之恩。

標籤:

巡禮心得報告981003

這一天剛好是博物館落成時間,在這麼殊勝的日子來擔任義工,心裡覺得很歡喜。當天被安排在三樓定點:雷峰塔遺址與地宮出土文物的302展示專區。

除了在之前的培訓當中,山上就已經如火如荼地安排事前的演練,出發前也對老師上課時特別提醒的展場守則以及有關的重點做了全盤的複習,唯恐當天因為參觀的人數眾多而忽略了任何細節的部份,無法善盡保護文物的責任就不好了。尤其所有的義工站出來的形象,無不是代表『中台禪寺』、代表『老和尚』的牽手千眼,代表精舍,心裡其實是很戰戰兢兢的。除了行前提醒自己在當班期間的威儀要多注意之外,眼要觀四方、耳聽八方、更要記得黃士雀老師所提示的『十點十分』的笑容、手勢也要一起帶動,還有精舍住持 見達法師所叮嚀的重點:
6S的態度:『嘴甜(Sweet), 微笑(Smile), 腰軟(Soft), 動作快(Speed), 服務(Service), 讓人滿意(Satisfy)』
4個原則:『準時、謙遜、配合、認真』
都要把握住。給了自己一個期許,第一次的出擊,一定要給參觀的訪客『超5星級』的服務!

當天分成A、B兩個班,我被安排第二班B班站定點。我的負責範圍在302展場外圍走道,也就是參觀雷峰塔出口的位置通往303展廳的走道,靠近下樓的出口位置。這個位置前方有4個出入口,後方1個出口。除了後方出口位置需要轉身之外,都在180度可以注意到的範圍之內。後方的出口位置,一開始沒有安排定點的義工。除了前方必須注意,後方也要關心,360度的轉角,在人潮多時有些來不及應付。後來在師父的安排下,有其他師兄支援,頓時解決了這個困境與不夠圓滿的照應方式。

引導的對象有90%是來自精舍,秩序都蠻好的,也大都能遵守管內的規矩,遵守引導的路線來參觀。少部份好奇的參訪者會想去觸摸模擬的雷峰塔磚牆、有詢問出口的位置的、詢問架房的、沒注意到環境而大聲講手機的狀況,還有部分脫隊的賓客迷失方向的,都能在掌握的範圍之中作出適當的反應。而在303展廳沒有『參觀出口』的指示牌指引,等到賓客走到後方出口的位置時,有些人想再回頭參觀、想回頭找人,或者因為行動不便而臨時想穿過人群轉乘電梯等等的狀況,在秩序上有些混亂。但是事情都是從做中來發現問題,在從問題中來學習處理。在師父的指導下,對於特殊狀況開放警示帶之後,狀況都能掌握與排除,行進隊伍也比較流暢。

不過,如果能在303展廳能多設置一個提示出口的指示牌,提前讓賓客多一個選擇,或許能夠避免人已經到了樓梯口又想回頭的擁塞。

回想從發心接下山上的任務所起的念頭--『直下承擔』,過程中期許自己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要能有效解決的『使命必達』,到最後任務的圓滿完成;從當班一開始緊繃的心情與僵硬的身體,到後來身與心的柔軟與放鬆,體會到最多的不是疲倦,而是有機會在如此殊勝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付出,跟大眾結緣,內心真是充滿無上的法喜與無限的感恩。透過利他的方式來完成自利的那種法味正在感受當中…

在發心的同時,看到了師父們幾乎是全體動員的用心與忙碌,為的無不是讓這次的揭幕式與開幕參觀功德圓滿。看到每位師父無不是盡全力的付出,在居士們忙碌的同時,更可以想見師父們對於每一次的法會或是活動、典禮的前置作業與辛勞,不知道比大眾居士多出多少倍,卻從沒看出師父們身上一絲的疲累。告訴自己,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深深地感受到山上每一次的活動的籌備、進行與善後出坡,需要大眾居士共同來參與、發心成就每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學佛的路上,我們還有好多需要學習、用心與付出的。

讚歎當天所有在博物館發心的師兄們,感受最深刻的是從值班的第一刻到最後一刻,一眼望去,每一位都是十點十分的笑容。想必是每小時的輪班發揮了最大的功用。從最後要大合照時,看的出來每位參與的師兄們各個神采飛揚,幾乎看不見一絲的疲累,心情High到不行,就知道這次圓滿任務的我們有多麼的興奮了。備受師父們疼愛的我們,正透過生活中處處的細行,用心的從師父的身上學習當中…

未來,我們只會更好!

標籤:

睡眠的觀行971123



提問:
1.睡眠真的可以恢復體力嗎?可以恢復多少?全部嗎?還是一些?睡飽後的體力跟精神是從何而來?機轉是什麼?
2.怎麼在睡覺中完全放鬆?得到充分的休息?
3.睡覺既然是個大昏沉,那覺性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會起作用?為什麼會突然覺醒?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昏沉跟覺之間有明顯的界線嗎?
4.當心清淨的時候,睡眠自然可以減少,這是怎麼一回事?
5.聖人連睡覺的時候覺性也是在的,那又是什麼樣的情況?

昨天正準備睡覺的時候,身體一躺下,感覺到眼睛一閉上,心眼就開了。腦子裡很多的想法、或是感受都空了;就好像一杯水搖晃了一天之後,開始慢慢沉澱下來了。感覺到分裂的狀態,開始統合,二元世界消失了,內在統一的世界出現了。這種變化似乎非常的細微,感覺是行與識的作用,而且這樣的變化與作用很快。

體會到的是,昏沉跟覺性,就像是妄識跟真心一樣,是相對的。當身體的質比較重的時候,意識就比較弱。當心開始放下的時候,意識就開始變的清明,覺性也容易在。

經過這樣的觀察,發現提問的這五個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問題。觀察到的是:
在活動的時候,人透過六根接觸六塵,向外分散出去,只要一提起念頭,腦子就不停的轉著,因此會消耗很多的能量。睡眠雖然是個大昏沉,但是也是一種身與心的相對放鬆。一般來說,睡眠不會增加能量,只是一種能量的修補與恢復。

在睡眠狀態,身體之所以無法放鬆與得到一種真正的休息,是因為活動的時候所產生的感受與想法沒有過去,跟身上的業種相應而成了未完成事件殘留在身體裏,身體的濁氣多而容易昏沉,睡眠的品質差,需要睡的時間相對的就比較久。在五蘊不空的狀態下,妄識還在作用,同時也會遮蔽真心,覺性的清明自然無法現前。

帶著覺性活動的時候,在妄想不多的狀態下,身體的濁氣相對的少了,能量消耗的就比較少,妄念沒有殘留,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沒有累積的情況下,身體需要修復的能量相對的就少了,而在不跟身體認同的情況下,睡眠的品質就可以提升,品質提升了,睡眠的時間自然就縮短了。

相對的,聖人之所以睡覺的時候因為沒有妄念,行住坐臥的任何時候都帶著覺性,只有色身會疲勞,身體需要休息,真心是不會累的。在清安的狀態下,因為沒有認同身體是我,睡覺的時候自然可以抽離出來,而覺性自然就現前。

標籤:

觀看『送行者』有感 980309




這部影片談到的,雖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生與死的問題,卻是以一種極為溫馨與溫和的手法,巧妙的呈現出人類最不願意碰、甚至最忌諱談的敏感話題。整部片子將想要傳達的概念-『當下的力量!』完整的表達了出來。

我看見了這位大提琴手買了一個專業用的大提琴,以為未來可期,可以把重心放在表演的事業上,當無常一來,頓時把生活給打亂了。也因為主角個人在工作上或是家庭角色定位與價值觀的偏執,心不是靠在過去,就是靠在不確定的未來,讓他吃了不少的苦。

一個念頭的升起-從主角想要擁有(得)一把好琴來搭配自己的身分,藉以凸顯個人的自我認同感;認定未來(表演事業)不會改變,忽略了『無常』才是常,到後來不得不面對真實的生活,琴得捨下,心也要放下的時候,想要『得』的念頭不得不被迫放下,才得以暫時回到一種『無事一身輕』的短暫安定感。但是,不能接納自己是納棺師的身分,對於往生者的莫名恐懼與害怕;以及早年對父親的錯誤印象,所產生的一連串心理不平衡的情緒波動與生理反應,終究使他看不清楚生命的真正意義。直到真正的捨下了原先的偏執與觀念,進入了那個『存在』時,才真正體會到一份--只是『存在』的神聖與價值。

我看見主角在陪伴往生者的過程當中,恭敬心中,細膩的手法、專注的眼神與投入,融入在當下的一份生命的良善與美好。也體會到當一個人願意放下想要『抓』與『得』的念頭,而『捨』的時候,那是一個人最放鬆的時候,也才能夠活出自己,生命的質感與厚度也由此展現。

人因為心不清淨,以及面對無常與生老病死苦逼迫的無奈與脆弱,還真是很苦。想像著自己有一天被無常逼迫而往生之時,一身臭皮囊,在最後一刻能被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慈悲的對待與照顧,不禁對於納棺師升起一種感恩的心。相信這樣的莊嚴與神聖的被對待,也可以安慰不少失去親人的家屬的心。

我深刻地感受到念頭影響的深遠。一個念頭的不警覺,最後的結果差之千萬里!心靠在外在時,終究不能帶來內心永恆的安定感。唯有在每個當下,回歸內在,用智慧的心存在於每個片刻,哪裡也沒有想去的時候,才會發現藏在生命裡的真相。

其實,這齣戲對我來說可以說是後勁十足。隨著思維著人生的道理,給我的震撼愈大。無常貼著我這麼的近,我開始有『我真的沒有明天,只有剎那!』那種隨時都可能會不見的存在危機感…

之前,雖然從佛法上,學習了許多角度來了解無常與生死的道理,從電影的角度細看人生,讓主題有被放大的效果,給了我更深的啟發。學了佛,也讀了經,以為了解了生死的道理就比較不會惶恐了。然而,從生活經驗中來體悟與驗證人生,更感覺到『行經』的重要。

學佛以來,覺得才開始認識自己,心性依舊常飄忽不定而無法完全作主,受過去與未來的牽制,被習氣與業力牽引頗多,感覺自己還沒有辦法做好準備,接受死亡的隨時到來,心裏頓時感到十分地惶恐與不安。然而,同時間我也注意到,在我正專注打字的剎那,一股當下的力量正發酵著…

對於生活的苦,心裡還是有許多的惶恐與不安,告訴自己要常常大聲的鼓勵自己:

『永遠不要忘記:當下的力量!』

提醒自己,『覺性存在』不要變成口號。記得把握住每一個機會,練習安住每一個當下的心,才能真正降低受苦的成本,隨遇而安,也才是解脫煩惱、讓自己快樂的唯一途徑。未來要好,不,是下一刻要好,沒有別的,就是好好的善待自己,老老實實的活在當下的這一刻。

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還真是『了不可得』!

標籤:

未來服務當下990128








最近 師父曾開示過的一段話常在心裡發酵著:
不管未來的十年,二十年,還是三十年後,要知道所作的任何事情,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覺性更清明』。

當沉澱後的自己把散亂心拉回來細細的咀嚼這句話時,發現真的是如此耶。人生的目的,只有這個,沒有別的了。深怕這句話只進到腦袋,進不到心裡,最近常拿來作練習的功課。

這一個月來相對於前幾個月是比較忙碌的時候。面對緊湊的外在人事物,工作忙生活忙,外面忙,心裡也不知不覺跟著忙起來。感覺每件事情要非常的警覺才不會出錯,也因為有這樣充實的生活步調,剛好也給了自己一個機會去學習一個警醒的心,把注意力拉回來在專注上。

以過去自己的習氣來說,這樣的生活模式,內心的煩惱會先升起,當時的心裡狀態會比較容易焦躁不安,好像煩惱是我的一部分,那個我,會先選擇跟煩惱在一起一小段時間,甘願了,才不得不開始面對問題。想著師父的MP3,透過專注的練習,改變,開始在心裡漸漸地發酵。那個狀態,時間會過的特別的快。

回想起來,過程中體會到的,是一顆全神貫注的心,沒有別的。那個當下,步調會慢下來,心可以是清楚而明白,思路也變的敏捷。而那個清楚明白的心充滿著能量,充滿著整個人,身體感覺不到累,那個當下,只有存在。體會到這裡,心裡總會覺得特別的感動。

『清淨心』?這個就是吧?!

師父說了,光透過理解,佛還是佛,我們跟佛還是很遙遠。但是,透過打坐來直觀與體證,或者是生活中的應用,佛會是你,你就是佛!自己似乎嚐到了一點法味,心裡滿是感恩與法喜。

最近配合山上的佛國巡禮的訓練,在準備25分鐘的殿堂解說的練習當中,反覆的練習試講師父給的MP3與講義、見彰法師給我們對於殿堂解說的重點開示,以及融合每次課程組師父們在檢討會上的提示,在練習的過程當中,常常會去思維與體會殿堂呈現的不只是佛法的道理,還是一個真真實實對我們生命的啟發,一種能量的流動。仰賴佛光慈悲,與祖師們祖祖相傳的護念,所傳給我們的,是一個珍貴的發現。

期願未來在學佛的路上,一點一點的耕耘,秉持著這個寶貴的初發心活出法味,跟大眾結緣與分享的,更是一分內在的法喜與感動!

感恩三寶,感恩老和尚,感恩師父慈悲護念!

標籤:

感恩990416



師父:阿彌陀佛!
今天弟子有因緣坐在比較前面的位子聽師父講金剛經,或許是離師父比較近,感覺對於師父說的法比較能攝受。也或許是拜今天剛好把金剛經的前八分背起來的功德力特別的殊勝,師父講度眾的部分特別感到內心的觸動。弟子感到十分地慚愧,過去對於度眾的觀念雖然有了,但是實踐力還是不行,從自己還是容易起一些小煩惱就可以感覺的出來,雖然現在起的煩惱大都不超過一天。今天上完課,感覺自己的心更開了一些,對於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也可以多好幾分的平等,尊重,慈悲與感恩。感恩師父為大眾開啟智慧之窗。在此,僅向可敬的對手,與偉大的眾生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感恩成佛的路上有你們同行"。

另外,對於師父說的那個最深的孤寂與永恆,弟子今天工作的時候似乎撇見了那個真理。就是在非常專注的狀態,內在有一種很深層的寧靜,寧靜到即使有聲音,也聽不到一點雜音,有一種"天地茫茫,唯我獨處"的感受,一點也不覺得寂寞,反而有一種超越時間空間的自在與平靜,不覺得孤單,卻覺得美好。不知道這種感受是不是?

還有要跟師父分享,有關弟子上台容易緊張,即便是上場前常以正念提示自己"要覺性存在;只有緊張的現象,沒有緊張的人",還是沒辦法解除多年以來,內心的焦慮的這個困惑,在那天上山參加佛國巡禮解說員的考試後靜下來檢討,用心的體會,加上回家後看了中台月刊 老和尚的一篇開示之後,終於找到答案了。弟子發現過去以為自己的心相對的比較平靜了,其實靜下來仔細的體會,發現自己的心還是很浮躁,對於法的體悟不夠深刻,信心也不夠所致。就像一杯混水沒有沉澱下來,總一直在搖晃當中而不自知。因此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終於比較能體會到"一切清淨慧,皆由禪定生",先能定靜,才能開啟無上的智慧。也因此更能體會師父上課前苦口婆心的提示大眾靜坐是多麼的重要。

從那一天起,弟子與同修發願每天不論再沒有時間也要撥時間靜心打坐,哪怕是三五分鐘都好,這個好習慣一定要養起來,否則真的是成佛無望呢。更不用說要度眾了。值得欣慰的是,到目前為止,弟子與同修每天互相提醒彼此要靜坐都能持續在做。

想想:"對師父好不好?"
這真是個好問題。

以前對師父不夠好。未來,弟子減少煩惱的心,將是給師父最好的供養。相信以後供養師父的品質,只會越來越好。
感恩師父的慈悲護念!

標籤:

點亮心燈980501



對我來說,聽 師父說法,已經到了上癮的地步!來聽 師父講課是一件很令人振奮的事,更是一種超過五星級的享受。聽了總是覺得不夠,還是不夠,還想要,想要更多更多…

雖然覺得 師父說的法很能攝受,卻也常常因為自己的智慧還不夠開,常常以為聽懂了的道理,在 師父換個角度來說,卻又常常卡住而感到沮喪。但是,還是不時地給自己打氣,鼓勵自己『有學習,結果一定會大於零』來勉勵自己繼續用功。也因為應大眾的祈請,我們一直要, 師父就這個角度、那個方式地不停的說著…

直到有一次,那個『乞丐』的故事,讓我體悟到自己對於佛法不也像乞丐一樣地停不下來地一直在要?!這個發現給我很大的震憾。

在一次生活的練習中,我體會到實踐的重要。我深刻地體會到 師父說的法真的很多,夠我用的了。是貪心讓我想要更多,是沒有好好咀嚼與實踐,才讓我覺得學的不夠多。如果能夠一門深入,生活中處處是極緻的風景。

就像 師父常提到的:『師父一直的說,實在是不得已…』
也因為有了這樣的領悟,透過生活中的實踐,當我再回頭聽 師父的開示則又更加的相應。

上課以來,我感覺自己的彈性變大了,看事情的角度變多,整個人也鬆了許多。最近比較深刻的體會是:

世界跟我是一體的,"佛法跟我沒有距離"。

不知道如何表達 師父對我的啟發。 師父對我的影響,不僅止於上課的內容而已,生活中讓我願意實踐佛法的動力,有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 師父。佛法豐富了我的生命。實踐佛法的喜樂與在過程中體會到的極致的風景,沒有比這些更能回饋 師父的了。

特別喜歡聽 師父說故事。 師父總能藉由故事,將現代人所遭遇的困境描述的十分細膩。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師父最近一次說的『破船』,以及『商人和土匪』的故事,心裏有著一份特別的感動。 師父藉著故事的傳遞,點出了人在現實生活當中,燈塔就像是心的方向,遠處微弱的光就像是我們的覺性。以及在茫茫苦海中,如果不夠警覺,就會因為無明煩惱一起,被業流以及煩惱風所轉,乃至受更多的苦而失去心的方向。

師父隨時不忘護念我們的心,頻頻觸動著我的心!

雖然我們在苦海中載浮載沉的,但是 師父再忙再累也要護念我們的慈悲,不捨眾生受太多的苦,坐在破船上幫我們看著方向,隨時提醒著我們,總是陪著我們掌舵。我們是幸福的。

『我們這麼的卑微與不足,卻被 佛菩薩,被 師父視為掌上明珠,隨時捧在手心!』想到這裡,我的眼淚不禁流了下來,感動的無法自已…

我的眼淚洗滌著這顆蒙塵已久的心,而煩惱也像洋蔥般被一層層地剝落著。眼淚告訴了我,我們所受的苦,師父看見了,佛菩薩看見了,同時也被自己看見了。一顆受創的心被疼惜,被深深的撫慰著。我感覺著 佛菩薩的慈悲, 感覺著 師父跟我之間的沒有距離,也感覺著自己被愛一重一重的包圍,輕輕地被疼惜著…

撫慰著自己的同時,我也看見了佛法充滿能量,可以帶給我充滿希望的亮光。透過 師父,以及佛法的接引,失落的心,正一點一點的找回當中。我的心又慢了下來,正深深地跟自己接觸著,透過接觸來認識自己那顆原本就有卻總是被忽略的心鑽…

看見自己受苦,有一份不捨與疼惜。對我來說,眼淚是一種療癒。透過眼淚,我感受著自己在有知有覺當中,負能量的被釋放。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正嘗試著運用佛法來修補自己的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與看見,正努力分辨那個不是我,以及哪個才是真正我本來的樣子。

心燈終究是點亮了。心燈微弱,外頭的風不小,也總是抓不住風的方向,燈常被吹的忽明忽暗的。但是,我有信心,只要慢慢的練習,透過心的越來越敏銳,我們會越來越有能力守的住這個心光,煩惱的風也只會越吹越小。

為了報答師恩,也為了護持自己的道業,點亮的心燈總會一直亮著,也會繼續點亮更多的心燈。未來,只會更好!

感恩 師父陪我們掌舵!

標籤:

楞嚴經圓滿心得990601



對於楞嚴經有一份特別的好感。
不記得從哪一年開始的上山打七,注意到清晨的第一支香之前,由男眾法師所誦讀的『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當時,並不清楚這首讚佛偈的出處,只是覺得如此沉靜、大器與完美的偈子真是令人攝受與感動,更是一首能夠鼓舞人心、令人振奮的好偈子。每次聽到這首偈子,願意降伏煩惱的決心總會一次比一次的堅定。心裡暗自期許著,終有一天,也能打從心底發出如是這般對佛的大讚嘆與大願力。

回想起剛來精舍,正好趕上 師父開設楞嚴經的因緣,自己很有福報跟著大眾師兄們一起學習,一直以來也聽慣了每週 師父開講楞嚴經。兩年的學習,在課程即將圓滿之際,對於楞嚴經從陌生到有些熟悉,突然覺得未來沒有 師父開講楞嚴經,心裡不太習慣。頓時內心百感交集,有著一股莫名的悸動!其中感受最多的是內心最真的感恩之意與最深的感激之情,卻也隱約感覺到內在深層的惶恐與不安…

回想著課堂中, 師父每提示一些,就覺得更靠近自己一點。透過學習,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也和諧了人與人的關係。看見了自己的渺小,見識到 如來的智慧如海,佛法的浩瀚無邊,卻也深深地感受到無常的逼迫與煩惱的無量無盡!

『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如果沒有 佛的大慈悲與大願力,沒有 祖師大德們飄洋過海,披荊斬棘的來到中國傳授佛法,沒有 老和尚在禪宗心法上的傳承,沒有了 師父的開講,我們不會有重生的機會,生命更不知道還得再受苦多久,流浪到什麼時候…

能體會到這念真心,真是 佛菩薩所給予最大的祝福!感恩三寶,讓我們充滿希望!

然而,伴隨而來的是心裡的惶恐與不安。一直以來,身旁的楞嚴經就像是一帖安心的補藥,在能量不足的時候總可以透過看著楞嚴經的筆記,想著 師父開示的話語,思維著個中的道理來補一補內心的缺口,也總可以感覺到心安。『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未來少了每週楞嚴經的督促,接下來就更沒有藉口可以依賴了,路終得要自己走。心燈雖然微微的亮著,而無明風卻從各方吹來,功夫練的不紮實,稍不留神,還是得吃足苦頭,再從吃苦中學習成長。

突然對於自己在楞嚴經上有些迷了而覺得好笑,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是:『外在的楞嚴經需要的是用心體會,學習以內在的楞嚴心來讀,才能讀出真正的法味與法喜』。看著手上的念珠,感受的是 師父慈悲的鼓勵與祝福。『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當煩惱一起,只要願意給自己機會停下來,即便是楞嚴經不在身邊,心還是能夠安住的。只是時間不多,自己得多加油才是。

了解到這念心還需要透過不斷的靜中養成,動中磨練是必然的過程,此刻的心情似乎可以鬆下來一些,也不那麼為未來而擔心了,因為,已經認得了回家的路。成長的過程當中,即便前進兩步退後一步是常有的事,畢竟已經是在回家的路上了。回家的路只會越走越清晰,腳步也只會越走越穩,不管路有多長,總會到得了家。

回家的感覺,真好!

標籤:

動容揚古路971111




心經對我來說算是很熟悉了,但是上了 師父的課之後,才發現自己對於心經的內涵了解的十分粗淺,體會也很有限。 師父上課的善巧譬喻,以及對於課程設計與資料蒐集的用心、上課時總能時時地關注到我們的感受與學習,每一次的課程都令我十分的感動。 師父將很深的佛法以淺顯的方式來講解,讓我終於看見了什麼叫做佛法的博大精深,以及深入經藏的智慧如海。而 師父的善用譬喻,更幫助了我了解了心經的實質內涵與精髓,並且漸漸能運用科學的方法,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作練習。 師父的好,說不完…

每次上課都令我十分地期待,也總是十分開心自己又有機會能藉著上課的因緣,對於佛法有更深入的體會與了解。即便幾次的經驗當中,曾經有過身體不適或者是情緒低潮,自己也儘量想辦法把身體調到最好的狀態,專注自己的心,為的是讓自己不錯過 師父每次的用心,而可以專心聽 師父開示。 師父的開示對我幫助很大,即便是心情再不好,我總是可以從一堂課當中獲得再出發的力量。

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學佛的路上,對於佛法有著百分之百的信心而沒有一點的懷疑,也感受得到自己對於求道的迫切渴望。但是生活中的忙碌,覺得常被時間追著走,過去以來所累積的習氣尚未完全降伏以前,面對無常的逼迫,卻使我的內心經常湧現一種來不及消化的潛在焦慮感…

這樣的內在衝突與焦慮壓力,就在我上個月才離開熟悉十多年已經習慣而漸漸體會不出變化的工作,選擇投入另一個完全不同領域的新環境的時候,嚴重的影響著我的心情。對未來,我畫了一個大餅給自己,反而忽略了新的職場與工作可能帶來的人事物的極大差異,與將佛法運用在事上的實踐與用功。造成的結果,在心情上對我帶來很大的震撼。

轉換工作開始的幾天,我的心突然變的不敏銳,人變得沒有耐心,不願意接受新工作所帶來的立即性問題的面對與處理、沒有人交接工作而自己必須獨立面對的衝突與壓力、心裡產生了極大的你我分別、內心抗拒新的工作文化,甚至想逃走…。那一段時間,覺得自己畫的美好未來落了空,走到了一個絕路,當時心裡真是沮喪至極。

這樣的經驗,使我第一次對於生活有一種『夢』的感覺:昨天明明發生,今天回想起來似乎什麼也沒留下,什麼也沒發生?!昨天明明活過,今天卻覺得好空虛!!我幾天下來無法思考,心開始慌了,停不下來,有一種強烈存在的恐懼與危機感:
『一切都這麼虛幻,那我在幹麻?』
『為什麼要工作?我在追求什麼?』
『既然是一場夢,為什麼還要努力?有什麼好努力?』
『既然是一場夢?我要認真過還是隨便過?』

我一時失去了覺性,明知是假戲卻又真作,如此的投入而無法自拔。當時的我看不見佛法,只看見自己的痛苦,一切對我來說都太真實了…

一回上課前的打坐,聽見了師父的開示:
『在生活的忙碌中,你是屬於世界的;只有在打坐中,世界才是屬於你的。』

雖然是短短的兩句話,意義卻很大。當時聽到這些話,眼淚止不住的流了下來…
是阿,的確是這樣,我怎麼體悟不出來?!世界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本來也ㄧ直在變化。既然我們是屬於世界的,那又有什麼好不平的呢?屬於世界,就融入世界吧!我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是我的一部分,不管世界是什麼樣,都跟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又何必排斥?或者,要世界長成我喜歡的樣子呢?感受、想法都會變幻,都會過去,連我都不是我了,還有什麼好執著不放的呢?只要保持覺醒的心,即使身體的疲累,生活的忙碌,不論事情怎麼發生,就讓它發生吧!既然是幻夢一場,又何必太在意?

覺得之前的想法,自己在跟『空』生氣,用這樣的心情浪費生命真是好傻。頓時間,佛法化解了我的煩惱,我有一種『嘶…』的釋放感,心裡覺得好輕鬆。

轉換工作到現在已經一個月了,我體會到『急,不能成事!』。心放在過去或者未來,一定會落空的事實。有了這樣的體悟之後,在新的工作上雖然還沒有完全上軌道,在處事上也還是會有習氣出來,但是觀察到自己在處理事情時,已經可以把一些好的觀念與作法試著帶進來,妄念少很多,也能夠對於『在虛幻中所獲得的安定感』多少有一些的體會了。游泳的同時,似乎也可以抽離出來作ㄧ個不受影響的看海人。

很感恩 師父總是不捨我們受苦的帶領與護念,讓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也能時時的警醒自己的心。最近常常聽的到家裡時鐘的滴答聲,彷彿也能感覺到達利癱瘓的時鐘,我開始多給自己一些機會來觀察五蘊在身上的變化與虛幻感。雖然對於『夢』還談不上喜歡,而時間也ㄧ直在過去,開心的是,至少我已經在這條路上了,只要願意給自己機會停的下來,就有機會進步,煩惱就有機會化解。

這篇學佛的心得,對我有著另一層的意義。特別選在生日這一天完成,算是給自己的一份珍貴的生日禮物,也是給自己在人生的這個點上,下一個心錨。人生確實很苦,但也是因為苦,學佛才能用的上功,覺得自己能接觸學佛,真是很幸福。期勉自己當有煩惱來時,能夠時時記住觀照自己曾經有過的苦,提醒自己在學佛的道路上更加的精進用功,以報 師恩。

能回到『家』,真好!!

標籤:

直到如今更不疑971119

在學習研讀楞嚴經以前就對這部經非常景仰。常聽說:『楞嚴咒是咒中之王,楞嚴經是經中之首』,幾次想自修楞嚴經,卻因為不知道哪一本註解的比較完整而作罷。而經文本身對我來說比較艱澀,讀起來也有些吃力,雖然大致知道經文的內容,但是了解的也實在很有限。有一回去阿姨家,阿姨結緣了一本楞嚴經的白話版本,雖然心裡清楚那部白話本翻譯不一定很完整,但是那是第一次初探這部大乘經典的全貌,讀過之後,還是滿心歡喜。

來上了 師父講授的楞嚴經之後,對於 師父在經文上的歸納與統整方式,真是讚嘆不已。不只學到了怎麼樣才能讀好書,也學習到什麼是經文的皮、肉、骨、髓。而透過經文,看見了 佛陀在教學上的耐心與用心、對於心性善巧譬喻的說明,以及善用透過一般生活的認知與感受來彰顯佛法的道理如此的細膩與巧思,終於了解到 佛陀圓滿的智慧。

記得過去還沒學佛以前,尤其是在過生日的時候,特別會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加而變老,總覺得似乎有一個什麼在自己身上是不會變的。在每年那樣的經驗裡,常常對自己的存在方式,起了一個問號,雖然當時總說不出到底在身上發生了什麼,那樣的經驗卻十分地深刻。上了楞嚴經之後,回想起當時的狀態,那可以說是第一次短暫經驗到『真心不滅』的最初印象。

再次的體會這念心是在幾年前第一次打七的時候。那時候自己學佛的基礎還不紮實,在知見上對於這念心認識的很少。那次的打七印象很深,因爲妄念很多,體會到覺性的部份當時以為有,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誤認妄心為真心而不自知。隨著 師父多次的開示與在佛法上的薰修,幾次的打七下來,覺性慢慢的浮現,心比較能做主,也漸漸能 分辨出什麼是妄念。而從 師父在靜坐中的開示:心像瀑布、河流,進而進入湖泊的三個層次,在靜坐的練習當中,對於真心與妄心的體驗則更加的深刻,也更能體悟什麼是覺性的常寂常照,ㄧ種心的寧靜與清涼。

雖然對於心性已經有一些認識,透過 師父以結構化的方式、摘要式的重點整理,以及配合經文內容來講述楞嚴經,幫助我經文當中從接觸這一念心、分辨真心與妄心的過程,以及認識心的本質的學習過程當中,尤其對於 佛陀從一般的生活經驗,慈悲中善巧譬喻的從多個角度來解釋佛法的道理,縝密的思維邏輯與極結構化的理路、整體呈現出的佛法科學化的驗證過程,以及妄心與真心的對比差異,對於這念心性的本質,有更清楚的認識與分辨,也因此對於佛法的信心更加的堅定不移。

特別喜歡,也特別珍惜那張 師父給的MP3。把它放在容易看到的位置,它提醒著生活中要記得觀照與思維 師父說的:
『專注的時候,二元世界會變成統一的世界;心如果能專注、作主、清楚明白,世界可以因此而改變。』

學佛到現在,雖然對於這念心已經不陌生了,但是還會常因為心性的不定、打坐的工夫不夠,生活中,真心妄心交錯著出現。 師父說了:『分裂的時候,你是世界的;靜坐的時候,世界才會是你的』。所謂『悟後起修才是真修』,唯有生活中勤於覺察,覺照,才能照破無明煩惱心。期勉自己能夠時時安住這念心,相信生活中的二元世界隨時都可以是統一的世界。

感恩 師父的慈悲護念!
阿彌陀佛!

標籤:

禪七開示重點摘要970705~970712




『起七解七有始終,不起不解性自同』
『回首但見曹溪水,夏日處處有涼風』

佛法中最重要的知見(觀念)有四: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強調三世因果:有果必有因。『因』透過緣,產生『果』。
緣起性空:強調空性。萬法從緣生,萬法從緣。
無常的道理。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人要能夠事事如意,平安幸福,就是要學習如何斷除煩惱。
因此,修行佛法,主要從觀念來著手,觀念先正確了,就能有清楚的思維與作法,對於錯誤的行為與習性,也才能在修正上有所依據。

經典上記載如來所說:『人人皆有本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問:什麼是佛性? 什麼是佛?

佛者『覺』也;覺也,正知也;
佛性=覺性=本具智慧德相=菩提心,涅槃性=清淨心=般若 (有很多說法…)。
禪者,佛之『心』;禪修,也就是要修習這念心。

菩提心-心(即作用)清楚明白,涅槃性-性(即本質)不生(本具;不是造作創作;自有永有)不滅(不會變異、也不會消失,也就是符合中道)。所以有正知,覺性存在,做每件事都能不偏離中道,清楚明白的去做,就是菩提,就是涅槃。

問:什麼是「心」? 心在哪裡? 心是什麼? 如何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心的本質:緣起性空。心乃體大相大用大。
心之體:心的本體是空性。
心之相:心無形無相。心遍一切處。
心之用:心能夠作用。心之作用能生萬事、萬物、萬法。
心的特性:心有「能知能覺」的特性。
心作用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則能產生作用。如:心作用在眼能見,作用在耳能聽見。心透過六根與六塵(色受想形識),產生識(眼識、耳識、鼻識…等等知道的能力)。

問:過去看恆河的心,和現在看恆河的心是一個? 還是兩個? 有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答:是『一個』。『當下的這念心』-剎那即永恆。

問:金剛經上說:三心(過去、現在、未來)了不可得,那現在,師父說法,你聽法的心,是哪一個心呢?
答: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現在,再說的時候就稍縱即逝,所以只有『當下的這念心』即是--剎那即永恆。

※禪宗裡的公案—趙州老人的趙州茶:「喝茶的人是誰」?「誰在喝茶」?
喝茶的人能成就一切事,你的心如果能有正知,喝茶的這念心清楚明白,沒有妄想執著,不偏離中道。那麼,你就是自己的主人,就是未來的主人翁。而這杯茶對你來說,就是『趙州茶』。

如來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觀星空慨然嘆曰: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本具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自證得』

問:既然人人皆有本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為什麼我們跟如來差那麼多?
人從過去累劫以來,累積太多習氣,障礙也很多。而過去以來,我們從小到大,從學校、家庭、或是社會教育中,雖然學到很多適應社會的能力,但不一定是好的習慣和觀念,腦袋裡妄想執著太多,想要改變,不知道從何下手,要改也很難。

問:那麼,當我們開始接觸佛法,也開始薰修佛法了,有了正確的觀念了,是不是就一定能成佛?
其實不一定。金剛經上有提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因此,「悟後起修才是真修」。「開悟之前比知見,開悟之後比功夫」,功夫才是最重要的。修行佛法以後,等於是在自己的真生命中找到了一條捷徑。你才在路頭而已,接著就是要老老實實把這條路走完,才能真的如意、平安、幸福。

三世因果

問:學佛很辛苦,那不學就沒有因果了嗎?
沒有學佛,因果還是在。反而不知道因果的道理,迷迷糊糊的過日子,無形中造了很多的業而不知道,後果反而很不堪。

佛法中說的三世因果,指的不只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說的也是昨天、今天、明天,甚至指的也是剛剛、現在、等一下。

有果必有因,凡夫為『果』,菩薩為『因』。 要能如意,就要在因上下功夫。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每個人在煩惱還沒有漏盡之前,還是有很多的妄念執著,所以善惡念夾雜的情況下,會造善惡業。當人在中陰身準備要投胎時,要看善業的業力比較強還是惡業的業力比較強,就會先報。在現世時,也是一樣的道理。因藉緣產生果,因一直都在,所以當緣成熟時,果報就會現前。

問:如何能明心,現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去煩惱無明,去「妄想執著」就能本性現前。

問:什麼是無明煩惱?
無明的本質就是妄想執著=貪、嗔、癡、慢、疑、邪見。佛譬喻如人眼花,對虛空的本質不了解,以及以為事物的變化有一定的基礎與依據。這如同虛空之花,水中月一樣,是沒有意義的。既然沒有意義,就不要理它。妄想來讓它來,妄想去讓它去。

問:什麼是十二因緣?



所以不要輪迴,就要從因上努力去斷無明,(由後往前推,根本原因就是無明)。所以要去無明,就要了解十二因緣的輪迴道理,去貪、嗔、癡、慢、疑、邪見。積極的來說,更要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萬行。

禪堂內的參禪打坐

問:什麼是好香?
沒有妄想執著(執是抓,著是住)、沒有無聊、無記、昏沉,覺性始終存在,心清楚明白。
若在打坐時有我執跟妄想,則心會作用,境界一分為二,有能有所就有對待,就很難整合自己融入當下,則無法參透這念心。只要心清楚明白,先用數息觀(數字不間斷)、或是觀息(息要綿密),讓心靠在數字或是呼吸上,等心慢慢平靜下來,再來對治。

對於『虛空之花』的體會:
心像虛空及然不動,而妄想無喱頭的突然現前,有如空中開花。

打坐的過程因為還在學習,在專注又不太專注的情況下,身體在淨化過程中會產生某些變化。是所謂的八觸,也就是心意識入到身體的四大假合中的地水火風,產生某種身體的變化或是境界:

滑:心入到水大。例如感覺到身體變透明、發光、下半身不見了。
重:心入到地大。例如身體往下墜。
輕:心入到風大。身體變輕。
動:心入到風大。身體會晃動、會旋轉。
澀:心入到地大。感覺皮膚像樹皮。
熱:心入到火大。發熱。
冷:心入到水大。感覺很冷,穿再多衣服也不夠。
癢:心入到火大。感覺有蟲爬。

對於八觸的境界會隨心越來越清淨會過去。有些人會一天兩天就過去,有些人一兩星期,有些人一個月,甚至一兩年。如果打坐時,這種狀態太長,表示個人的障礙很重,則要修加功用行。

問:如何修加功用行?
1. 多禮佛拜懺,慚愧懺悔。
2. 三皈五戒:受持戒律,藉戒來提升自己。
3. 多聽經聞法,修一切善法,發長遠心。

當知見清楚了,又能體會這一念心的妙用,就要在這念心上安住,『直下』(所謂的直下,就是沒有貪、嗔、癡、慢、疑、邪見)承擔。

修行久了,心愈清淨,睡眠自然減少。因為睡眠其實是一種大昏沉。障礙多,心不清淨,身體濁氣多自然輕安不起來。心輕安了,身自然也能輕。

禪堂內外

在禪堂內覺性要存在,一念不生,禪堂外也要覺性存在,提起一切善念,萬善圓彰。

禪堂內(靜中)用功,修一切善,指不思善、不思惡(中道)。
禪堂外(動中)的用功,在生活的事情上,要依照心性之理(體、相、用)來作為。
把握幾個原則:(例如做計畫)
1. 覺性始終存在。
2. 善的作為。了解因果的道理,將因果考慮進去,排除掉可能會有的後遺症和不好的結果。
3. 修一切善(修俗諦-假空觀),做好周詳的計畫。
4. 了解緣起性空,所有事情都是眾緣合合所生,成就不是你一個人的。
5. 事情結束了,檢討改進(也是符合中道)以後,就要不執一切善,要萬緣放下。

觀念

一、 宇宙是共業所形成。
一切都在變化,都是幻象,連人身都是由四大假合所組成,所以,不要對虛空錯看。

二、聖人境界
修四聖諦:證阿羅漢(證真空)
菩薩果位:賢位與聖位菩薩(證妙有-有能有所、能所俱空)
佛果:漏盡煩惱

凡夫隨順覺性:執清淨界
賢位菩薩覺性:有能有所
登第菩薩覺性:能所俱空
如來隨順覺性:覺性存在,漏盡煩惱,隨時都在中道裡。

三、永嘉大師的「四料檢」
『惺惺寂寂是 星星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 寂寂無記非』
『寂寂』是指不動,是不偏離中道(不落兩邊)的意思。前兩項是動相,後兩相是靜相。

見思惑:指邪見-我執
塵沙惑、無明惑-法執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指的是佛之教理
無為法:不可思、不可異。意思是不是可以拿來分析討論就可以說得清楚的。

四、止觀法門
貪愛心重-修不淨觀 瞋恨心重-修慈悲觀 散亂心重-修數息觀
障礙多-修念佛觀 愚痴-修因緣觀(觀-空)




現在, 腳跟點地了,接下來就是要練習站的久,站的長。因為覺性是始終存在的,了解了這個道理,剩下的就只是—對自己的信心了。要發長遠心,只要能常行精進,一定能成就佛道。

標籤:

禪七心得960704_0712





【禪七重點開示960704-960712】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封鎖 一日塵盡光生 照遍山河萬朵』

 覺性的時時存在 有如吃飯的時候酸甜苦辣也要吃的明白
 佛法不離世間法--- 世間的一切都是因果法則
要不思善 不思惡 不落入兩邊 才是中道
佛陀的教導主要是學做人處事 待人接物
修行從兩方面著手:
一、事入--修福德:以方便法門(止觀法門-如妄想煩惱太多以數息、觀息對治;嗔恨心重以七週緣慈、四無量心對治)可以交錯使用從身口意三業來注意心清淨了 方便法門就要放下 再回到中道實相來修
二、理入--修智慧:菩提心 心清楚明白 覺性存在 中道實相觀
 靜則收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不攀外緣(色聲香味觸法)一念不生
動則正念提起 萬善圓彰 行一切善 而不執一切善 堅住正念 隨順覺性
 人是眾生 有情識 是正報
植物無情識 也不會輪迴 是依環境生 是依報
 對於佛法要有信心 信心建立在對於究竟的道理 有正知正見
 金剛經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一切萬事萬物萬法都是由心作用而產生 緣起性空 眾緣合合而產生 如 心作用在意 則能思維 作用在眼睛 則能看 作用在耳朵 則能聽 --是為假有 心的作用(念頭 善法 妄念 執著 煩惱)的本質是無常 非真 亦非無
因為錯誤的知見 會誤以為色受想行識為真有 進而發動身口意三業
假有分為:
因成假—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相續假—念念相續 思想以為是真的
相待假—相對的一切 如高矮胖瘦美醜
 自性本具 莫往外求 一念印心成正覺 迷就是眾生 悟就是菩薩 不迷就是悟
六祖惠能大師對利根器的人所說的戒定慧:
心地無非(是非)自性戒
心地無亂(雜亂)自性定
心地無痴(愚癡)自性慧
 覺性與煩惱是主客的關係 客人會離開 但是主人永遠在;
 俗人的世界 加號越加越多 加越多越好 所擁有的都是假有(但非無-心乃真空妙有); 減號越來越多 減到越少的人 心越清淨
 打坐時所產生八觸的境界 若無法跨越 表示過去某些執著心比較重 可以先不修中道實相觀 張開眼睛看看香案 或是轉念 境界自然就消失了
平時應該多誦讀經書 持咒 受三歸五戒 多發願 發心行善 從因上來下功夫
【個人體會】

練習心由粗轉細的過程:
 學習慾望需求由多轉少 思維由快轉慢的功夫
 從打包行李 就覺得自己的煩惱比誰都多 想好好照顧這個色身 對身體的貪戀比誰都強
 覺性與煩惱執著的關係:
覺性:不動 清楚明白的這念心就像內在細微的聲音 因為過去以來習慣關注自己的的煩惱妄想 所以清明的覺性不容易被自己聽見和關注到 妄想多 覺性就不見了
妄想執著:虛妄不實 是過去累生累世以來 我們習慣攀緣 念念相續 煩惱生煩惱 多而大聲 習慣了他們的在
 覺性是 --- I “am”, not I “have”
人要與覺性統合為一 由覺性出發 而非抽離覺性;
覺性不是一種刻意去”注意”或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而是當自己夠放鬆 清明的心 則會自然現前
“努力”去觀照我們的念頭 反而容易造成一種耗力氣得緊張
錯誤的知見—打坐時的觀照 如果是帶著「有我」的狀態 在我執下 帶著覺性 則以為我最大 覺性則變成是附加的 成了-- I “ have”
如此思維不但費力 而且覺性無法自然的安住在中道上
因為這個色身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 眾緣合合產生肉身 乃是所謂的假有 真真實實的是這個清楚明白的覺性
覺性是真常 自然本俱 真實而不會變異 所以是— I “am”
煩惱少了 覺性自然現前 覺性現前應該是在不費力 而且越放鬆的情況下所自然產生的結果
 無念---當自己身心越放鬆時 念頭越少
越努力 越不容易放鬆 想要「無念」也是一個念 無念不是一種刻意的努力 是一種沒想作什麼的放鬆狀態
 太極拳理論¬¬--- 鬆而不垮
鬆是無念=不提起=放下
不垮=覺知=菩提心
不管出什麼招式 架勢永遠在 任何時候都要有清楚明白 正確的(知見)架勢 然後才能有守有為
 以因果的方式來說覺性與煩惱障:
覺性出發(善因)--- 心作用(緣)-- 果報(善果)
煩惱出發(惡因)--- 心作用(緣)-- 果報(惡果)
 人生要從「減」開始 減少貪嗔癡 慾望 ;念頭多就是「加」 慾望多煩惱多
 禪七 不僅在禪堂內修 禪堂外更是要練習收攝心念 訓練自己的一念心 隨時隨地都往內看 不隨處攀緣 不起心動念
 打坐的無念 不是什麼念都沒有 是還有正念在 覺性存在 只是不執
 中道實相觀的體會:
1、 體會到空的清涼 但發覺自己的心住在空相中 念頭來是去排除而非不理它;
2、 再者發現真空非空 心往住在覺性上努力 後來發現還是有一個費力的念頭 --有一個「我」努力的帶著覺性觀中道實相 而非真的心住在覺性上
3、 之後 體會到我就是覺性的一種寂靜 沒有雜念 只有清楚明白的一念心的清涼
 發現自己還是有慢心:讚嘆佛陀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切勿以為自己的小悟就以為自己成就了什麼 自己還沒成就佛道 一切都還有努力的空間
 發願要學普賢菩薩大願 恆順眾生 時時覺察自己的心念 存恭敬心恭敬每一個人 與同修在佛陀前發願 發願成為未來的寒山拾得和尚 有智慧 行菩薩道
 體會自己身心沒辦法作主的苦:感冒讓心住在色身上 腿痛 心又住在腿上
身體不舒服 就無法提升到心理的關注 妄念紛飛 不過也是著體會身體的症狀是無常是生滅的 可以不要理它
後來症狀減輕 才開始回復用功 當呼吸平穩後 可以看見自己的念頭 妄念 也知道自己的覺性在
 佛陀的滿願:受感冒所擾 腿較平常更盤的不穩 就在禮佛時 跟佛陀祈請 為了參禪打坐的順利 請佛陀加持能雙盤 必定多再定的功夫用心 後來發覺自己的這個念也是一個妄念 盤腿有功夫了 自然水到渠成 跟佛陀何干? 心生懺悔 想去佛前懺
結果洗過澡後 腿柔鬆後 嘗試雙腿雙盤竟然可以盤的比平常多一些時間
感恩佛陀滿願 知道佛陀為我起了個頭 其他的如何加行用功就看自己了 非常感念 也發願要更用功精進修行
 其實很多時候是自己的執著心 自己選擇去執著妄想 有一個我執在裡面 不想讓覺性控制自己 因為貪著色身 慾望 想要自己決定自己該怎樣 不想走正道 那是一種很細微的念頭 有時候覺得不想這麼精進 想要偷懶 所以這個「我」想要出來作主 不想要覺性作主 想要自己掌握控制外在狀況 讓覺性成為附帶的 也就變成了宣兵奪主的狀態
 體會到「健康」的真意:
身體無病苦 沒有感覺的時候 是輕安;心中無念是自在
那真是自己真作主的狀態 也才會事事順心而如意
 佛陀說:『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想念佛陀時 願以空性相見

感恩上見下燈和尚 念茲在茲的開示 自己對於心性也有一次比一次更多的契悟
期勉自己生活中修行 步步踏實 清楚明白 合乎於理而萬善圓彰!

標籤:

5.28.2011

『在你心當中,最遠可以看到的是什麼?』


『在你心當中,最遠可以看到的是什麼?』

起煩惱的時候,哪談的上看到最遠的東西,常常只看到眼前的這一步,還常常會過不去,心不清淨的時候,連一步也看不到,甚至會看花,看錯!

跟隨師父學佛以來,心眼漸漸地打開。雖然比較能看的遠了,但是煩惱風一吹來,一個不覺,還是很容易先看到眼前的困境。不過,也因為跟隨師父的腳步,沐浴在師父的慈悲與大智慧裡,讓自己在面對問題時,比較有勇氣,也願意承擔,而且更有信心來面對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昨天參加夜初班的傳燈結業。這一次,正好是住持法師點燈,心裡很歡喜。但是,回到座位後沒多久,人來人往之間,火就熄了。點了這麼多次的燈,從來沒有熄過的經驗,這次還是給住持法師點燈,火竟然熄了!當時心裡起了念頭:

「師父點的燈,也會熄滅?!」

同時間,忽然有了一個A-HA:「為什麼不會?本來就會!」
體會到平凡人的心燈是如此地微弱,一個不覺,很容易就滅掉了。不是師父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

當時傳授在旁邊,看見了就說:「我來幫你點起來」。自己心裡同時也想著:「其實,自己也可以再幫自己點起來!」。師父領進門為先,最終還是要靠自己。這給自己很大的啟發。當時,在心裡起了一個念頭:
「燈滅了沒關係,再點起來就好了啊!」

『在你的心當中,最遠可以看到的是什麼?那是你的事!自己要去探索…』
師父的話撞擊著自己的心,更體會到 師父時時不忘護念眾生的慈悲!

能夠時時把滅了的燈,再點起來的那念心,是讓自己看的最遠的重要關鍵。
煩惱能照破多少,路就能看得多遠;心燈有多亮,路就有多清楚。透過燈燈相傳,光光相照,路,也將越走越寬廣…

標籤:

5.26.2011

點燈




結業點燈-師父開示的重點摘要

結業跟畢業
今天是禪修班的結業典禮,不是畢業典禮。
為什麼?
畢業象徵的是學習圓滿了,而結業代表還要繼續學習。
會不會有畢業的一天?
有,那一天,佛會參加你的畢業典禮。
師父什麼時候退休?
把你度成佛之後退休。
你這位修行人什麼時候退休?
把眾生度成佛之後退休。
我們的月俸是什麼?
眾生快樂的成長,就是我們的月俸。

三個問題
(一)你跟師父的燈一樣,還是不一樣?
有不一樣的地方,也有一樣的地方…
那師父的跟你換好不好?連位子也跟你換囉!(哈!)
燈的表象不一樣,本質一樣。
本質是什麼?
本質是:燈,都可以點亮。
燈還沒點亮之前,大家會注意到的是燈的表面,看起來有差異,一旦點亮之後,供在佛前,一點差異都沒有,看到的只是燈的火光,表象就顯得不重要了。因此,燈如果外表裝飾的很美,點不起來也沒有用;既使只是一盞素樸的油燈,能夠點的亮,那才是真正的一盞燈。
每個人的外表也不一樣,有的人長的很美,穿的很好的衣服,有財富、名望、身份、地位,如果心光不亮,長的再美也沒有用。因此,表象不一樣沒關係,一樣的是每個人內在的光明與智慧。因此,透過點燈的意義,要能夠激發出你內在的光明和智慧。

(二)「白天跟晚上,能夠看到最遠的東西是什麼?」
白天能夠看到最遠的東西:太陽
晚上能夠看到最遠的東西:星星
為什麼?
因為在地球,
白天,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太陽的光所照出來的。
晚上,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星光所照出來的。
太陽跟星星哪裡一樣?
都是恆星,會發光。星星也可以說是晚上的太陽。代表的是光明。
太陽跟星星哪裡不一樣?
數量不一樣。白天,太陽只有一個,晚上星星有無數個。
太陽跟星星象徵什麼意義?
白天象徵順境。順境時,你最大,容易起傲慢心,你就是太陽。
晚上象徵逆境、挫折、孤單、煩惱,向遠方看,可以看到更多的希望。
太陽亮?還是星星亮?
星星亮。因為星星在黑暗中發光,夜晚的星星最亮。
為什麼晚上點燈比較有Fu (feeling) ?
因為燈在黑暗中更明亮。

(三)「在你心當中,可以看到最遠的東西是什麼?」
(夢想、宇宙、愛、希望、佛法..?)
你知不知道?想不想知道答案? 有沒有很想知道答案?
「在你心當中,可以看到最遠的東西是什麼?」(請師父開示)
「你心當中,可以看到最遠的東西,師父,我,也不知道!」(哈哈…大眾嘩然!)
「因為,那是你的事,你自己要去探索,自己去追尋、了解」

我們都看的很近,只看到等一下要作什麼,明天要作什麼,後天要作什麼。
你一年後要作什麼?未來要作什麼?下輩子要作什麼?你都不知道!
如果你都看不到未來了,更何況你心當中最遠可以看到的,你更看不到!

「你心當中,可以看到最遠的東西是什麼?」,不知道的,把這個問題帶回去參一參。

因此,我們雖身處黑暗,要望向光明。點燈的目的:

希望點起這盞燈,照亮你未來的路,讓你能看的最遠;
點起這盞燈,讓你有智慧,看到心當中最遠的東西…

標籤:

5.24.2011

回家







能夠回山發心,特別是擔任佛國巡禮解說的工作,學習的過程當中,收穫最大的是自己,肯定這樣的學習確實是一條回家的路。這條回家的路,不只領我回家,更是一條利他又能自利的菩薩行。

回想起當初,前後參加了兩次佛巡的培訓。第一次的發心並沒有圓滿,但是,也因為第一次的不圓滿,在第二次培訓時,反而是鼓舞自己不退轉的更大助力。

第一次參加培訓,才剛換了工作,心裡起了煩惱,常常起很多的念頭:「沒有時間、事情很多、能力不足、口才不好…」,有100個理由告訴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總歸一句話,就是「想很多!」。也因為念頭很多,應驗了所學的:

『心不清淨的時候,念頭常常是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學習障礙!』

那一段時間,雖然持續在精舍薰修,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不是很穩定。心靜下來的時候,有時候跟自己對話:「如果作了這件事,明天就會成佛,你會做?還是不做?」。答案鐵定是百分之ㄧ千的肯定。就算再沒有時間,沒有能力,都會排除萬難,想盡辦法去實踐。所以,仔細檢討起來,很多事情沒有做,是自己還沒有很想做,而不是做不到。

在精舍,住持法師一直很用心的授課,對於佛巡的培訓,住持法師更是非常慈悲,再忙再累,還是一路相挺陪到底。也因為 師父的以身作則,常常提醒自己學了佛,要有點道氣。告訴自己,就是因為還有很多習氣、煩惱、障礙,遇到境界來的時候,更要給自己機會,停下來檢視自己的心念:

『學佛的過程中,面對境界的時候,是否仍然朝向目標前進?--減少煩惱的心?』。還是,煩惱越來越多?

『學佛之前事很多』,因為煩惱很多,導致事情很多;『學佛之後事更多』,因為有了一個清楚的努力方向,就會更努力去圓滿,所以事情更多。也因為這樣的思維,體會到:『事情多,是正常的』。因此,第二期培訓的時候,主動跟 師父爭取了參與培訓的機會,也幫同修報了名。

擔任解說員最大的動力:因為感恩,想報佛恩!
一次的佛巡上課, 見探法師開示:『假使頂戴恆沙劫,身為床坐遍三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既然要說法度眾才能報佛恩,傳澤感恩三寶,真的很想報佛恩。也因此,擔任解說員的動力就更強了。

有了這樣的體認,更希望自己透過培訓的學習,從發心擔任照客,要提升到解說員,從初階解說員要提升到進階解說員。未來,也一定要更上層樓,爬上37樓,成為高階解說員。終有一天,自己要跟更多的人來分享自己的感動,親口告訴他們:「你,也可以擁有一顆沒有煩惱的心。」

有了動力,接下來是:面對自己,挑戰自己的極限
當解說員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容易,但是對自己來說是更大的挑戰。因為面對人群就是面對自己。自己的習氣、煩惱、妄想、執著,總會在自己最沒有把握的事情上出現。但是,告訴自己:「沒有學,自己永遠都不會」。

『給自己一個機會,就有機會!』。發心的過程,常常記得正向思考來鼓舞自己。也體會到:當自己發出一個好的心念,最後要達到效果,信心一定要很堅定。

信心有了,就開始從『做中學,學中做』來作練習。不希望這輩子的遺憾,成為下輩子的功課。因此,下定決心一定要過的了關,拿到這個學分。

沒有捷徑,只有步步踏實!
在解說的過程當中,常常跳出來看自己。自己雖然不笨,但也不怎麼聰明。還好知道自己資質不好,只有比別人更努力。因此,在準備的過程花了時間檢討改進。從文字般若、觀照般若來起觀行,透過不斷的反思,從初階解說員到進階解說員的準備考試過程當中體會更多,自己的解說版本不斷的修改,漸漸能夠抓到解說的精神。發現解說的價值,不只在傳遞珍貴的佛法精神意涵。在解說當下所展現的,更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互相呼應。

唯有體會越多,能讓人產生的共鳴才會越多。

學習安住身心
尤其在人前,心要能安住,時時保持覺性並不容易。不只要很迅速的分辨出團體的特質與屬性,還要能夠關照到所有來訪的來賓的需求與狀況,很多的細節必須要同時間注意,心要很清明才能做的好。

佛法的啟發、師父們的鼓勵,以及師兄弟們的相互打氣,都是在發心過程中很好的提醒與學習。藉事練心,繫緣修心,沒有比這樣的學習更能磨鍊身心的了。

『現在不努力,更待何時?』。每一次的發心,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全新的學習。學習的路沒有終點,沒有最好,只有越來越好。把握每次發心的因緣,相信有願心,就能夠成就所有的事!

喜歡回家,回家真好!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