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2011

禪七開示重點摘要970705~970712




『起七解七有始終,不起不解性自同』
『回首但見曹溪水,夏日處處有涼風』

佛法中最重要的知見(觀念)有四: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強調三世因果:有果必有因。『因』透過緣,產生『果』。
緣起性空:強調空性。萬法從緣生,萬法從緣。
無常的道理。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人要能夠事事如意,平安幸福,就是要學習如何斷除煩惱。
因此,修行佛法,主要從觀念來著手,觀念先正確了,就能有清楚的思維與作法,對於錯誤的行為與習性,也才能在修正上有所依據。

經典上記載如來所說:『人人皆有本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問:什麼是佛性? 什麼是佛?

佛者『覺』也;覺也,正知也;
佛性=覺性=本具智慧德相=菩提心,涅槃性=清淨心=般若 (有很多說法…)。
禪者,佛之『心』;禪修,也就是要修習這念心。

菩提心-心(即作用)清楚明白,涅槃性-性(即本質)不生(本具;不是造作創作;自有永有)不滅(不會變異、也不會消失,也就是符合中道)。所以有正知,覺性存在,做每件事都能不偏離中道,清楚明白的去做,就是菩提,就是涅槃。

問:什麼是「心」? 心在哪裡? 心是什麼? 如何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心的本質:緣起性空。心乃體大相大用大。
心之體:心的本體是空性。
心之相:心無形無相。心遍一切處。
心之用:心能夠作用。心之作用能生萬事、萬物、萬法。
心的特性:心有「能知能覺」的特性。
心作用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則能產生作用。如:心作用在眼能見,作用在耳能聽見。心透過六根與六塵(色受想形識),產生識(眼識、耳識、鼻識…等等知道的能力)。

問:過去看恆河的心,和現在看恆河的心是一個? 還是兩個? 有沒有什麼是永恆的?
答:是『一個』。『當下的這念心』-剎那即永恆。

問:金剛經上說:三心(過去、現在、未來)了不可得,那現在,師父說法,你聽法的心,是哪一個心呢?
答: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現在,再說的時候就稍縱即逝,所以只有『當下的這念心』即是--剎那即永恆。

※禪宗裡的公案—趙州老人的趙州茶:「喝茶的人是誰」?「誰在喝茶」?
喝茶的人能成就一切事,你的心如果能有正知,喝茶的這念心清楚明白,沒有妄想執著,不偏離中道。那麼,你就是自己的主人,就是未來的主人翁。而這杯茶對你來說,就是『趙州茶』。

如來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觀星空慨然嘆曰: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本具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自證得』

問:既然人人皆有本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為什麼我們跟如來差那麼多?
人從過去累劫以來,累積太多習氣,障礙也很多。而過去以來,我們從小到大,從學校、家庭、或是社會教育中,雖然學到很多適應社會的能力,但不一定是好的習慣和觀念,腦袋裡妄想執著太多,想要改變,不知道從何下手,要改也很難。

問:那麼,當我們開始接觸佛法,也開始薰修佛法了,有了正確的觀念了,是不是就一定能成佛?
其實不一定。金剛經上有提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因此,「悟後起修才是真修」。「開悟之前比知見,開悟之後比功夫」,功夫才是最重要的。修行佛法以後,等於是在自己的真生命中找到了一條捷徑。你才在路頭而已,接著就是要老老實實把這條路走完,才能真的如意、平安、幸福。

三世因果

問:學佛很辛苦,那不學就沒有因果了嗎?
沒有學佛,因果還是在。反而不知道因果的道理,迷迷糊糊的過日子,無形中造了很多的業而不知道,後果反而很不堪。

佛法中說的三世因果,指的不只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說的也是昨天、今天、明天,甚至指的也是剛剛、現在、等一下。

有果必有因,凡夫為『果』,菩薩為『因』。 要能如意,就要在因上下功夫。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每個人在煩惱還沒有漏盡之前,還是有很多的妄念執著,所以善惡念夾雜的情況下,會造善惡業。當人在中陰身準備要投胎時,要看善業的業力比較強還是惡業的業力比較強,就會先報。在現世時,也是一樣的道理。因藉緣產生果,因一直都在,所以當緣成熟時,果報就會現前。

問:如何能明心,現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去煩惱無明,去「妄想執著」就能本性現前。

問:什麼是無明煩惱?
無明的本質就是妄想執著=貪、嗔、癡、慢、疑、邪見。佛譬喻如人眼花,對虛空的本質不了解,以及以為事物的變化有一定的基礎與依據。這如同虛空之花,水中月一樣,是沒有意義的。既然沒有意義,就不要理它。妄想來讓它來,妄想去讓它去。

問:什麼是十二因緣?



所以不要輪迴,就要從因上努力去斷無明,(由後往前推,根本原因就是無明)。所以要去無明,就要了解十二因緣的輪迴道理,去貪、嗔、癡、慢、疑、邪見。積極的來說,更要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萬行。

禪堂內的參禪打坐

問:什麼是好香?
沒有妄想執著(執是抓,著是住)、沒有無聊、無記、昏沉,覺性始終存在,心清楚明白。
若在打坐時有我執跟妄想,則心會作用,境界一分為二,有能有所就有對待,就很難整合自己融入當下,則無法參透這念心。只要心清楚明白,先用數息觀(數字不間斷)、或是觀息(息要綿密),讓心靠在數字或是呼吸上,等心慢慢平靜下來,再來對治。

對於『虛空之花』的體會:
心像虛空及然不動,而妄想無喱頭的突然現前,有如空中開花。

打坐的過程因為還在學習,在專注又不太專注的情況下,身體在淨化過程中會產生某些變化。是所謂的八觸,也就是心意識入到身體的四大假合中的地水火風,產生某種身體的變化或是境界:

滑:心入到水大。例如感覺到身體變透明、發光、下半身不見了。
重:心入到地大。例如身體往下墜。
輕:心入到風大。身體變輕。
動:心入到風大。身體會晃動、會旋轉。
澀:心入到地大。感覺皮膚像樹皮。
熱:心入到火大。發熱。
冷:心入到水大。感覺很冷,穿再多衣服也不夠。
癢:心入到火大。感覺有蟲爬。

對於八觸的境界會隨心越來越清淨會過去。有些人會一天兩天就過去,有些人一兩星期,有些人一個月,甚至一兩年。如果打坐時,這種狀態太長,表示個人的障礙很重,則要修加功用行。

問:如何修加功用行?
1. 多禮佛拜懺,慚愧懺悔。
2. 三皈五戒:受持戒律,藉戒來提升自己。
3. 多聽經聞法,修一切善法,發長遠心。

當知見清楚了,又能體會這一念心的妙用,就要在這念心上安住,『直下』(所謂的直下,就是沒有貪、嗔、癡、慢、疑、邪見)承擔。

修行久了,心愈清淨,睡眠自然減少。因為睡眠其實是一種大昏沉。障礙多,心不清淨,身體濁氣多自然輕安不起來。心輕安了,身自然也能輕。

禪堂內外

在禪堂內覺性要存在,一念不生,禪堂外也要覺性存在,提起一切善念,萬善圓彰。

禪堂內(靜中)用功,修一切善,指不思善、不思惡(中道)。
禪堂外(動中)的用功,在生活的事情上,要依照心性之理(體、相、用)來作為。
把握幾個原則:(例如做計畫)
1. 覺性始終存在。
2. 善的作為。了解因果的道理,將因果考慮進去,排除掉可能會有的後遺症和不好的結果。
3. 修一切善(修俗諦-假空觀),做好周詳的計畫。
4. 了解緣起性空,所有事情都是眾緣合合所生,成就不是你一個人的。
5. 事情結束了,檢討改進(也是符合中道)以後,就要不執一切善,要萬緣放下。

觀念

一、 宇宙是共業所形成。
一切都在變化,都是幻象,連人身都是由四大假合所組成,所以,不要對虛空錯看。

二、聖人境界
修四聖諦:證阿羅漢(證真空)
菩薩果位:賢位與聖位菩薩(證妙有-有能有所、能所俱空)
佛果:漏盡煩惱

凡夫隨順覺性:執清淨界
賢位菩薩覺性:有能有所
登第菩薩覺性:能所俱空
如來隨順覺性:覺性存在,漏盡煩惱,隨時都在中道裡。

三、永嘉大師的「四料檢」
『惺惺寂寂是 星星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 寂寂無記非』
『寂寂』是指不動,是不偏離中道(不落兩邊)的意思。前兩項是動相,後兩相是靜相。

見思惑:指邪見-我執
塵沙惑、無明惑-法執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指的是佛之教理
無為法:不可思、不可異。意思是不是可以拿來分析討論就可以說得清楚的。

四、止觀法門
貪愛心重-修不淨觀 瞋恨心重-修慈悲觀 散亂心重-修數息觀
障礙多-修念佛觀 愚痴-修因緣觀(觀-空)




現在, 腳跟點地了,接下來就是要練習站的久,站的長。因為覺性是始終存在的,了解了這個道理,剩下的就只是—對自己的信心了。要發長遠心,只要能常行精進,一定能成就佛道。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