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019

108.1.25 普覺參學-師父開示摘記

Q.1如何以病苦為師?
生病時,如何還能發大願,發長遠心?
身體不好,是過去殺業重。
當你覺得感受很真實時,你就已經被拖著跑了!
身體是福報堆出來的。透過繼續發心來消業。
生病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個訊息~時間不多,有因緣發心要多把握。
老和尚圍爐後還是繼續巡視,沒有停下腳步,是最好的示範。

要破身見!觀空。
第一個過不了關,後面什麼都不用說了。五利使,把五見之身見放第一,表示是首要,也是最重要。六般若蜜的布施擺第一也是如此。

Q2.在道場中要如何來發心、護法?
在精舍作任何事都是「供養」。
要檢視自己是用「戒、定、慧」來供養,還是以「貪、嗔、癡」供養。
遇到問題,要常常思維,如果是老和尚,他會怎麼做。他為什麼會這麼做?
修行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莫把修福當修行。

教育要懂得等待。
來學佛的都不是聖人。有時候我們會太重言教,對別人有過多的要求。
要留時間給境教,讓學眾自己看,自己觀察、學習。

職事不是官位,是服務,是不斷地學習。

對人不要預設立場~不要想:如何讓人發心,發了心,如何讓他發長遠心..,如何讓他變成護法居士...
發心不要有得失心,這樣修行還沒上路。不要去想太多,只要把握當下的因緣來結緣就好了。

碰到問題就去解決問題,念頭不要起太多 。
隨緣盡份,做多少算多少,其他都交給因緣。

80/20
法則:善用團隊的力量。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般人都想當諸葛亮,你想當哪一個?

怎麼讓別人聽我說...
當我們福德智慧具足時,自然別人會聽我們說。

定課很重要。透過靜中養成,靜中把一些問題拿來反省檢討,不斷地在行為中作修正。用修行的心學習,做就對了!

背經的必要~遇到境界,生活觀行,經文從腦海浮現,就能跟法更相應。

當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會特別用心。
當每次都是最後一次。因為是最後一次,所以會特別珍惜。

留給後輩來發心
你有多前?別人又有多後?
別人可能過去生修的比你早!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為什麼?
因為前浪沒有動力了。往往退下來之後,法界不同,人事全非,沒有了可以發心的切入點。

Q3.何為善護念?
從對方會有疑惑、起心動念的地方幫他解決。而不是為了收集資料、滿足自己來跟學員要答案。

Q4.學員流失很快,人留不下來,為什麼?
因為福報用完了!
來精舍什麼都不做,就可以獲得很多~是在消福報。福報用完了,自然就離開了。
不來可以有很多的理由,要來,一個理由就夠了!
什麼都不做如果太久了,因為是舒適圈,容易養成息氣,一旦習氣形成,要改就難了。所以不容易進步。

這也是羅漢要成為菩薩不容易超越的地方,因為可以不用管別人。

所以,這也是精舍要創造緣起法,上課、拜懺、出坡,辦種種活動的原因。給大家培福。有福報才留的下來。

Q5.四十二章經「視興化,如四時木。」興衰是正常。
精舍換住持,不要流入~「好、壞」,要用因緣法來看。不要太執著在成果,要無相。

不要用數字、用多少、用業績的概念看弘法。
招生的人少,如果裡面有一個像惠能大師一樣的,那也值了。

精舍跟企業,方法都一樣,唯一不一樣的是「心」。

精舍有兩門:
心法(即真如門)、方法(生滅門),有事有理,回歸本源看事情。
如果只有心法,沒有方法,就只能忍。

Q6.如何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就是金剛護體。

發菩提心很難表達,所以透過總總方便讓大家發心。精舍活動都是方便法,為的是創造各種因緣(緣起法)讓大家發起菩提心!

發招生海報就是~發菩提心、學世尊托缽行化的精神(敲門coco-人來-托缽給)
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發DM、出坡等,創造一個輕鬆的氛圍,讓大家喜歡來。
大家活動後會聚,小組時間也是聚,主要是給與溫暖、結善緣,凝聚向心力。增加彼此的熟悉度。

招生~是給我們跟大眾結緣的機會。

Q7.要做事,找不到人...?!
沒有人,是師父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人不夠,是自己沒有結到好緣。
所以要1.廣結善緣2.事情要簡化。

人喜歡跟心量大的人在一起。心量打開,就能廣結善緣,善緣彙聚,人自然能進來。

廣結善緣,「廣」不是數量,不要量化。「廣」指的是心量、智慧、慈悲、福德要廣。

Q8.如何看一件事情?
所有的一切事,都要回歸到本源來看。
看到初發心,從因地上檢討、努力。
因地不真 果遭迂曲。發心因地不真,即使有善果,也不會長久。
知見是慢慢薰建立起來的。課多聽,讓種子回薰,泡久了會越聽越明白。

Q9.願要如何發才會有力量?
發願要當成吃飯,天天發願。
發願的理路要清楚。看有哪些因緣,一步步來創造因緣,掌握因緣。
立一目標,行為朝此方向前進。透過反省檢討,不斷地修正。
對佛法的信心也是從行為看出來的。

Q10.無緣?惜緣?隨緣?
說沒因緣那叫無緣,不是隨緣。
「惜緣」是珍惜當下,把握因緣來學佛、發心~
隨緣是積極的,非消極。隨緣是緣起法,把握住了,才會有所謂的「隨緣」。

以佛教歷史3000多年攤開來看,有大道場的不多、有千僧道場的不多,現在正是興盛時期、過去叢林學道要翻山越嶺,現在則可就近學佛...種種難得的因緣具足,才能有今天發心的機會。珍惜這樣的因緣,要多把握。

Q11.
答在問處

*師父請居士來發心的對話舉例~
師父,我能力不好...
師回:就是能力不好才要學阿!

師父,給後來的人發心。
師回:你有多前面?

師父,我目前沒因緣來。
師回:那什麼時候有因緣?

師父,我會把師父的招牌砸了!
師回:師父會再撿起來。

(
哈哈哈...)

標籤: , ,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