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2015

心在哪兒,成就就在哪兒!


󾁁~成功的人懂的熬,失敗的人懂的逃。


為什麼一個老闆再難,也不會輕言放棄?
而一個員工做得不順就想逃走?

為什麼一對夫妻再吵再大矛盾,也不會輕易離婚?而一對情侶常為一些很小的事就分開了?


說到底,你在一件事,一段關係上的投入多少,決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壓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能堅守多長時間。

馮侖說:偉大都是熬出來的。為什麼用熬?

因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鼓勵,但你沒有,普通人用對抗消極指責來發洩情緒,但你必須看到愛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別人依靠的肩膀 。
 孝莊對康熙說:“孫兒,大清國最大的危機不是外面的千軍萬馬,最大的危難,在你自己的內心 。”

最難的不是別人的拒絕與不理解,而是你願不願意為你的夢想而作出改變!

生活總是現實的,窮人用懸崖來自盡,富人用懸崖來蹦極 。這就是窮人與富人的區別 。

弟子問:師父您有時候打人罵人,有時又對人又彬彬有禮,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嗎?

師父說:對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罵,以真面目待他;對待中等人最多隱喻他,要講分寸,他受不了打罵;對待下等人要面帶微笑,
 雙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禮節對他 。

你受得了何種委屈,決定你能成為何種人!

一個不會游泳的人,
老換游泳池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一個不會做事的人,
老換工作是解決不了自己的能力的;
一個不懂經營愛情的人,
老換男女朋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一個不懂經營家庭的人,
怎麼換愛人都解決不了問題;

 一個不懂職場倫理的人,絕對不會持續成功;
 一個不懂正確養生的人,
 藥吃得再多,醫院設備再好,
 都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想改變一切,
首先要改變自己!
學習是改變自己的根本 。

   其實,你愛的是你自己;你喜歡的也是你自己 。      你愛的、你恨的,都是你自己。
你變了,一切就都變了。

你的世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 。
你的一切都是你創造出來的 。

你的心在哪兒,你的成就就在哪兒!

標籤:

3.13.2015

威儀可度眾


    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未皈依佛陀以前,曾與好友目犍連向六師外道學藝。有一天,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為其莊嚴的威儀所攝受,便問馬勝比丘所師何人、所習何法,馬勝比丘回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由於這一偈的啟發,舍利弗偕同目犍連,帶著門下的所有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而後聽經聞法,精進修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從此,舍利弗每天入睡以前,一定先觀馬勝比丘的落腳之處,頭必朝此方向,以表達自己不忘入佛門的因緣。


     已證四果阿羅漢的舍利弗尊者如此示現,不僅是知恩感恩,也提醒著我們對於佛法應當敬信奉行。

標籤: ,

3.10.2015

聰明不一定有智慧


聰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

據說,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而且,還是個中高手,其屬僚皆非其對手。

有一次,左宗棠微服出巡,看見有一茅舍,橫樑上掛著匾額「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不服,入內與茅舍主人連弈三盤。主人三盤皆輸,左宗棠笑道:「你可以將此匾額卸下了!」。隨後,左宗棠自信滿滿,興高采烈的走了。

過沒多久,左宗棠班師回朝,又路過此處,左宗棠又好奇的找到這間茅舍,赫然仍見「天下第一棋手」之匾額仍未拆下,左宗棠又入內,與此主人下了三盤。這次,左宗棠三盤皆輸。

左宗棠大感訝異,問茅舍主人何故?

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務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銳氣,
現今,您已得勝歸來,我當然全力以赴,當仁不讓啦」...

世間真正的高手,是能勝,而不一定要勝,有讓人的胸襟;
能贏,而不一定要贏,有善體人意的心懷,

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聰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有福之人要惜福,以福培福,即能延福;
少福之人更惜福,以福造福,即能增福。

真正的耳聰是能聽到心聲,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視心靈。

標籤:

3.06.2015

供養一缽食於清淨僧得無量福


往昔,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大愛道特地以金縷織成衣服,供養世尊。世尊開示大愛道說:「拿去布施給僧眾吧!」大愛道疑惑的問:「世尊是我從襁褓時以母乳親自養育長大,如今我親手縫製此衣,是特意為了供奉佛陀而織的啊!當然希望如來接受此供養,為什麼世尊卻要我將衣布施僧眾呢?」世尊回答:「因為供養眾僧的福報,廣大無邊。為了讓姨母得大功德,所以我如是勸姨母。姨母如果依照我所說去做,就是已經供養了佛。」

於是大愛道手持金縷衣走向上座比丘,但是無人敢接受金縷衣的供養。後來走到彌勒菩薩菩薩座下,彌勒菩薩菩薩接受了衣的供養,隨即穿著金縷衣進城乞食。彌勒菩薩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城裡的人競相瞻仰彌勒菩薩的相好莊嚴,卻無人供養飲食。


這時候有一位穿珠師,見眾人沒有供養食物,走向前跪請彌勒菩薩到家中應供。彌勒菩薩應供結齋後,穿珠師搬了一個小座椅,敷坐於彌勒菩薩前,請求彌勒菩薩開示法要。彌勒菩薩有四辯才力,隨即為穿珠師演說種種上妙法義。穿珠師聽得法喜充滿,期望把握難得的因緣,聽聞更多的妙法。


先前有位大戶長者,為了嫁女兒,雇請這位穿珠師為他們穿寶珠,預付了酬金十萬。在穿珠師聽彌勒菩薩開示時,準備嫁女兒的長者派人來取寶珠。專注聽法的穿珠師,那肯中斷呢!於是回應取寶珠的人:「請稍待一會兒再來取。」對方不久又來取寶珠,乃至於來回三次都拿不到穿好的寶珠。大戶長者一氣之下,將寶珠與先前所付的酬金十萬全數拿走。穿珠師的妻子很生氣的對丈夫說:「還有什麼事情比只需用少許時間穿珠就能賺到酬金十萬更好的事?你為什麼要一直聽這位道人說法而不去穿珠呢?」丈夫聽妻子數落之後,心生懊惱。在場的彌勒菩薩,知道穿珠師起了煩惱,就問他:「你能否隨我到寺院呢?」穿珠師回答:「可以。」於是隨著彌勒菩薩到達僧坊。

彌勒菩薩問上座:「如果有人得到滿十萬斤黃金,能夠比聽人說法更歡喜嗎?」憍陳如上座回答:「假使有人得十萬黃金,不如以一缽餐食施供持戒行者,何況又能以深切的信心聽法片刻,更殊勝於前者百千萬倍。」於是又再請問第二上座同樣的問題,上座回答:「如果有人得到滿十萬車的黃金,也不如以一缽餐食施供持戒行者,更何況是聽法歡喜。」又再請問第三上座同樣的問題,上座回答:「若有人得到滿十萬屋舍的黃金,還不如供施持戒人一缽餐食,更何況又能聽聞妙法?」又問第四上座,上座答言:「若人得到十萬國那麼多的黃金,亦不如施持戒人一缽之食,何況又再聽法開示,比得到黃金殊勝百千萬倍。」

同樣的問題繼續請問上座,直到問到阿那律上座時,阿那律說:「有人得到滿四天下那麼多的黃金,還不如施持戒人一缽之食,何況又再聽到妙法?」彌勒菩薩說:「尊者啊!您說供施持戒比丘一缽之食,能勝過得到滿四天下那麼多的黃金,為什麼如此呢?」阿那律尊者答言:「我以自身作證明,回憶過去往昔九十億劫,我曾在遭逢飢饉之荒時,以粗糠之粺供養乞空缽之辟支佛,不僅現世獲無量黃金,命終更生第二天為帝釋天王,之後又下生人中為轉輪聖王,歷經天王、人王,九十一劫,不曾斷絕。現今最後一生則投生於釋迦族;初生之日,方圓四十里內所伏藏的珍寶皆自然湧出,長大之後亦隨心滿願。

如果以四天下黃金,換取為乳,尚不足一劫,那能與九十一劫的生生世世都在快樂當中相比擬呢!我現今能得此自然飲食,也是由於過去生曾施供一缽之食,方能於今世得此果報。上至諸佛,下至梵天,以清淨無所求之心持戒者,皆名持戒。」穿珠師聽聞阿那律尊者的一番開示後,心開意解,生大歡喜心。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第四(五○)》

省思
釋迦牟尼佛藉由大愛道比丘尼供衣的因緣,告訴我們以平等心、恭敬心供僧的福報。

經云:「一切眾川流,皆悉歸大海。若飯佛及僧,福歸己亦然。」又云:「施三寶福田,名最勝施者,所在常安樂,後當證涅槃。」阿那律尊者以無所求之心,供養辟支佛一缽之食,而得人王、天王之福,最後成道證果。可知以清淨恭敬之心供養三寶,不僅得福無量,更種下生生世世值遇正法、聞法解脫的正因。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