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20

一念淨心 罣礙全無

 

這是昨天回山,所收到曾在佛巡授課的一位法師的親筆祝福,因緣真是很殊勝。這兩句話就像陽光一樣,穿透黑暗,帶來光明,溫暖著我的心。

 

『一念淨心 罣礙全無』

有段時間因為四大不調,心裡很罣礙,常常想過去、想未來。心中有罣礙,就像乾淨的鏡子上面沾滿了灰塵,本來的清淨光亮透不出來。若一直沒有察覺到自己落入煩惱的漩渦裡,念念相續,就永遠無法超生。人因為累劫的習氣成垢,常會在特別脆弱的地方,不自覺地跟習氣相應。

 

師父提示「心裏不用一直想著那些掛心的煩惱事,只要一念清淨,正念夠強,就像 老和尚說的,把心安住在中道實相中,自然善緣匯聚,身體就會好轉。」師父的一席話,宛如當頭棒喝,頓時,忽然恍然大悟,注意到自己竟然住到了妄想境而不自知。感恩 師父的及時提醒,幫助了迷了的心回光返照,再度安住在正念裡。

 

想起《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雖然這些苦,感受很真實,心不受影響,清楚知道身體、感受、想法..一切都是緣起而有,只是暫時存在在心裡的影像,都會過去,進而跟這些塵境保持距離,不去跟煩惱、罣礙相應時,即使有苦的現象,不會有苦的心,心境、態度可以超然,沒有罣礙時,就不會有恐怖,心就能安然自在。

 

心念一轉,罣礙全無,煩惱即菩提、黑暗變光明。 

 

『一行虔敬 福德圓滿』

日常生活中,若能以最虔誠、恭敬,也就是心無雜染、純淨的狀態,就能與這念清淨心相應。一行虔敬跟一念淨心,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不一樣中的一樣,都是心要「專一」,也就是心向內收攝,不向外攀緣。攝心中自然有定力,智慧就能彰顯。以這念虔敬的心為因地心,自然福德、功德都會圓滿,出世法就能成就。

 

所謂「迷實師度,悟了自度」,心迷的時候,有善知識指引我們,人生中可以節省一些受苦的成本。若能契悟自性,勤念自性三寶,一念迴光,返照自心,藉由生活觀行來鍛鍊「覺察、覺照」的功夫,漸漸地深刻了這念心,就可以不由他教,自度自性眾生,時時都能逢凶化吉、心安自在。


標籤: , ,

12.14.2020

睹碑生信~走過『千載豐碑』

 


中台世界博物館中,曾經讓我感到最陌生的,就是「千載豐碑」展廳,這個展廳所展示的是歷代佛教碑拓以及造像碑。雖然這些石碑都很珍貴,都是跨越千年歷史,好不容易才來到我們的面前,但是一區區的碑林、一塊塊冰冷的碑,對我來說很有距離感。

 

有一次在博物館站哨,被安排在一樓的D區「千載豐碑」展廳。藉著關照展廳,也希望趁此因緣,試著打破心裡的障礙,縮短碑跟我之間的距離。一時收起了雜念,漸漸讓心安定了下來。

 

走到了內展廳,看到了看板上斗大的字~「睹碑以生信,聞善以效行」。


『睹碑如何能生信?』

『信心從何而來?』內心思惟著...


於是,就把這個疑情放在心裡,希望藉由展廳關照的因緣,能從中找尋到一點蛛絲馬跡...

 

『碑上記載了什麼?』

佛教碑拓銘刻著高僧行誼以及過去佛教盛行時的部分場景。而造像碑則反映了中國各地佛法教義,以及藝術風格的發展。千載豐碑也展示了佛法弘傳與興衰的過程,以及當時人們對於佛教信仰的虔誠與恭敬。碑的上面有很多元素,碑首多有護法祥獸,佛龕造型、裝飾,隨朝代不同而有變化,人物則有佛、菩薩、有佛弟子,或有天神跟供養人隨侍在側,這些都是常見的場景。

 

『為什麼會有造像碑?』

因為有人發心建造供奉。看板記載著過去這些造像碑大多源自於民間群眾力量集資、或獨資所建造的佛教供養物。因此,造像題記上通常都刻有供養人的姓名。這些供養人不只是造像藝術的推動者,也是對佛法深信、使佛法能夠流傳的守護者。造像碑上的題記內容,大多是為國家、皇帝、師僧父母、法界蒼生,或為過往親人、現世親眷祈福的文句。

 

當我對這些背景、歷史有些認識後,心裡開始感受著碑上佛菩薩慈悲的容顏、度眾的大願,想著這些供養人、刻造的工匠師們付出心力、甚至生命來成就每一座碑刻,想著這些祈福的銘文裡透出了當時的供養人為國家、為天下蒼生祈福的廣大胸懷...


當時,試圖把這些片段的印象做了一些整理與連結,有一份感動在心田。

然後,又再一次地從遠處來看這些碑林。這時,出現在我眼前的,已經不再是一座座冰冷的碑了,而是匯集了所有的人生命與精力的一股強大能量,包括佛菩薩、發心刻造者、供奉者,以及世代傳承守護的人們。我的內心突然有些觸動

 

歷經了千年守護的碑拓,不管是發心供奉者、工匠師,或是經過時代更迭、代代守護、代代相傳的每一位佛教徒,在那個當下,都是從一念恭敬、虔誠、專注的心出發,那一念清淨跟佛的心沒有兩樣。頓時,我的心跟古人的心相應,剎那間看到了每座碑從上到下都在放光,光光相照,整個展廳、法界是一片光明!

 

人因為不了解對方而拉開了距離。彼此之間,或許只隔層紗,然而,因為相互不了解,距離就像山一樣的遙遠。碑刻也是。唯有走進彼此的生命裡,透過交會與融合,才會激盪出最美麗、璀璨的火花!

 

何其有幸,能在博物館裡守護。藉著守護外在的造像、文物,其實真正在守護的,是跟佛一樣的這念清淨的心。


博物館的建築、乃至於每個展廳的小角落,只要願意靜下來,用心觀察,在在都能收獲祝福,並且能得到善根的啟發。


現在,『千載豐碑』已經是我最喜歡駐留的展廳了。

 

標籤: , ,

回頭是岸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境界的考驗,如果沒有正知見,心很容易受境界影響,看到什麼就起種種分別、執著,念念相續,迷在不實的境相而不自知。就像迷路的人,沒有發現自己迷了路,還一直往錯誤的方向前進,路是越繞越遠。佛法是大明燈,照見前行路,也喚醒了自己,聽見內心深層的呼喚,及時回頭。

 

唯有及時回頭,才能走回正路。而內心最深切的呼喚,正是人人本具的清淨自性。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妄即離,離妄即覺」,不想被妄想執著所苦,只有保持覺知,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生滅、是緣起而有的幻相,不去跟它相應,就能逢苦不憂、處變不驚,當下就能心安自在。

 

然而要瞥見覺性不難,但是覺性要時時現前並不容易,得靠平時的修煉。藉靜中養成,把習慣向外的心持續往內收,有了定功後,以智慧心思惟佛法的道理。藉動中磨練,不斷地檢討修正、深化修行。這樣來用功,身調順、心調柔,身心處在一種和諧與安定的狀態時,對事物的感知力與洞察力自然能夠提升。

 

誦經時也領悟到法門無量,無一不是在幫助我們回頭跟自性相遇。修行是心靈不斷淨化的過程,煩惱跟菩提都是由心所生,只要轉念,回到心的源頭,覺性現前了,煩惱即菩提、黑暗變光明!

 

開山祖師曾開示:「修行要以這一念不生不滅的心、本具的覺性起修。」這念心是根本,對這念心體會深刻了,自性功德自然能發揮當下的力量。進一步學習菩薩慈悲的本懷,知道眾生也有本具佛性,只是一時心迷,藉由在大眾中學習心行平等,以擴展心量、長養慈悲心。與這念清淨心一念相應的同時,正是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的開始。

 

「大夢幾時醒,幸遇明師,慧炬頓驅長夜暗;覺來當下是,不從外得,衣珠原屬自家珍。」回頭,是覺醒的開始,回到心的源頭,此岸即是彼岸!

標籤: , ,

12.13.2020

發現感動在中台(99.11.22)










這次回山最感動的,是走過最多次,最被忽略的地方-廣場斜坡的方磚道。 


中台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一對楹聯、一首偈子,甚至一隻小動物,一群遊客,都蘊含著佛陀大智慧的教法、老和尚的悲心願力、大和尚與眾多師父們的用心以及數不盡大眾居士們的發心。心只要願意停下來,無處不在啟動自性之光,無處不是感動點。 

 

回山無數次,身為佛國巡禮解說員,也跟遊客介紹過朝山天梯,卻從不曾發現曾經來回無數次的斜坡方磚道,甚至是腳踩過每一個地方的每一塊地磚、每一個角落,所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邁向自性的朝山梯。連結到 師父在【禪宗故事】提到的「日用而不知」,給我的啟發是: 心越細,越能發現生活裡最不起眼的小角落,小細節當中所蘊含的佛法的智慧。 


這樣的發現觸動著我的心! 

因此,拍下了一雙朝山鞋以及斜坡方磚道,意含著學佛以後,目的就在腳下,每走一步都要走的清楚明白,一步一腳印,要走的穩,更要走的踏實,以身體來力行佛法的奧妙與智慧。

 

走是結緣,目標是為了成就當下的心。 

這一步,無論踩到哪裡,都是踩在自性當中,踩在自己的家。

 

因此以一雙「空鞋」為意象。當下的一步,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覺醒的一步,就掌握了全部!


標籤:

再見? 再見!

 


今天去參加一場超薦法會,是為精舍一位法師的母親往生所舉辦的一場法會,內心感到很法喜。法喜的是老菩薩那張暖色系的彩色生活照~帶著微笑的慈顏,揮舞著手,像是在跟大家打招呼


這張照片震撼了我,也顛覆了我過去對『遺照』的刻板印象,讓我十分感動,也深具啟發:

一、原來,一個人往生時,也可以歡喜的跟大家説再見。因為,離別是暫時的,所以,不需要太過悲傷。

 

二、是再見,也是再相見。因為告別中,有一個不需要告別的,一直都在。

 

老菩薩什麼也沒説,卻也什麼都説了!這張照片真是讓人印象深刻

領悟到:原來,當我們面臨所謂的人生大事時,態度或許是嚴肅的,但是心情卻可以是放鬆的。


當我們把感受、祝福傳遞給 師父時,師父回了一段話,特別受到啟發:


謝謝大家的祝福.....

 

這是傳擁菩薩當年做大布施的結果,當然榮耀是屬於她的;今天的我,還學不到傳擁的一半.....

 

傳擁學佛以來,每天早上三點起床,擦拭佛龕、上供水,開始一天的功課;拜佛,誦經與念佛等。白天還去福義軒排餅賺零用錢,每次10元乃至50元不等。等到師父返家探親時,總會攢得4-5000元不等,然後供養師父!傳擁的故事如數家珍,一言難盡...』

 

這段話真是很受啟發..


仔細想想,每個人在出生那一天,就已經被預告死亡的那一天終會到來。雖然是早就知道的事,卻鮮少有人把這件事嚴肅地放在心上提醒著自己。也因此,每個人的日子過的是千差萬別。如何把有限的生命,活出永恆的價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就像這位老菩薩做了很好的示範。

有智慧的人會把生死的事掛在心田,把握有限的時間,將所有的精力花在有意義的事上。而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所謂平常心是道、生活即修行,會將學佛的種種,在生活中一點一滴來落實,過好每一個當下。然後,在色身要離開的那一天來臨時,灑脫地面對。

 

突然覺得,告別式那天的照片也蠻關鍵的,因為那是在這一世上可以跟大眾結緣、給出貢獻的最後一次機會。


傳統的遺照都很嚴肅,相對的來參加告別式的人看到這樣嚴肅的照片,難免心情也跟著嚴肅起來。如果不想讓在場的人因為看到照片而悲傷難過,不希望因為我們的告別而讓人感到遺憾或是沈重感,或許可以思考一下:「事已至此,還有什麼可以遺愛人間的?」


或許,也可以學學老菩薩那樣,將『遺照』轉為『遺笑』,在最後時刻給出祝福~把親切的笑臉留在人間,用輕鬆的神情淡化嚴肅的氛圍。


這樣,不僅自己解脫,也讓在場的人心靈得到安慰,這一生就真正是功德圓滿了。而此時此刻,正是可以瀟灑而沒有牽掛地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富貴百年如夢幻

人去樓空愁腸斷

但得當下不生心

碧空依舊明月圓

 

感恩 師父藉一場法會的因緣啟發我們的善根,讓我們有再一次學習的機會。


標籤: , ,

助念 如何會有功德?


從自己的經驗出發

上個禮拜去參加一場助念,有種跟過去不一樣的體會。

以前去助念總認為助念的聲音要大,因為往生者當時耳根最利,透過聲音才能幫助到對方提起正念。這一次的經驗顛覆了過去的思維

 

這次參加的剛好是第四班,有法師帶領。第一次聽到 師父的叮嚀,印象深刻。

在大眾小聲地唱誦彌陀聖號的音聲伴隨下,師父先對亡者開示。

首先提到亡者過去曾做過的很多善行,孩子也都很孝順等等,幫助亡者萬緣放下,並且提起正念。

 

然後 師父對大眾開示,告訴大眾唱誦『阿彌陀佛』時如何觀想:

唱到『阿』的音,心裡起『我』想。

唱到『彌』的音,心裡起『命』想。

唱到『陀』的音,心裡起『托』想。

唱到『佛』的音,心裡起『佛』想。

也就是在唱誦聖號時,心裡想著『我命托佛』,來幫助亡者提起正念。

 

接著,師父跟大眾提示,要大家身體放輕鬆,然後跟著一起唱誦彌陀聖號。

 

師父提示的『身體放輕鬆』,對自己幫助很大。體會到身體放鬆時,雜念跟著少很多,心也容易提起專注。當這麼做時,頓時想起過去 一位師父的開示:『念頭是身體緊繃的釋放,專注是身體放鬆的結果。』一時之間,完全相應!!

 

當時身體雖然放鬆了,心很專注,對周遭感受也相對敏銳許多,但是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聲音很緊。旁邊來了一位男眾師兄,他是一個助緣,我注意到他唱誦的聲音很清楚,但是聲音裡感覺不到費力,跟我比較用力的發聲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對比。


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聲音是緊的,也就是大聲的很費力。終於找到為什麼每次連續講兩個小時以上的話就會沒有聲音的原因,也明白了為什麼山上法師在佛巡帶團前對訪客說的前言,總只是小聲說話。

 

我開始放鬆喉嚨,練習輕聲唱誦。這樣來發聲、唱誦,領悟到當發聲用力時,全身都會變得緊繃;唯有身心放鬆,即使輕輕地唱誦,透過專注的心念,聲音會是最穩定、和諧、穿透力也會最強。

 

當時就這麼的專注、放鬆地跟著大眾一起唱誦聖號,感受到大眾一起專注、用功,法界很和諧,感覺我們已經把慈悲的能量傳送了出去。

 

因此,藉這次助念的因緣,體會到助念,首先要有正知見,先幫『助』自己提起正『念』,當能發出這樣專一、誠敬、安定的心念時,共振的波最穩定、力量最強,法界會放光!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