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12

【101.7.28藥師寶懺法會_師父開示重點摘要】

...
什麼是懺悔?六祖壇經開示懺悔的意義,是懺其前,悔其後過。
拜懺的意義就是知道自己的問題,因此來解決問題。

生命的問題是。要離苦得樂,就要對症下藥。
苦有三種:一身心疼痛的苦。二一切都在變化的苦。三存在的苦。
身心疼痛的苦:也就是身心的苦楚。身體有病痛
一切都在變化的苦:是屬於理智上的苦。例如: 求不得苦,愛別離苦等佛法中所說的八苦。 

為什麼變化是一種苦?
1因為抗拒:我們想不要變化,因為我們不想接受一切的變化。也因此,我們很難隨順。不能隨順就不容易自在。

2、安全感的缺乏:因為抗拒,我們會追求更多,追求多了,外在的獲得也相對的多,得到越多越覺得越安穩。

3對無常的恐懼: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於恐懼。但是我們所得到的一切,到最後都被無常帶走。最後,無常是贏家!

一切都在變化,所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苦,一團苦!
我們的家,工作,宇宙都是苦。我們生生世世都活在苦海中
苦,就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連空氣的味道都是苦的味道。當我們的呼吸也是一種苦,我們還能躲到那兒去?無所出口! 

如何突破?誰救我們出來?佛!
佛如何把我們救出來?

第一種苦很難解決,第二種苦無法解決。因此,佛告訴我們生命的第三種苦:存在的苦。 

存在的苦:

我們存在世上為的是什麼?不知道!

為什麼要去工作,為什麼生活?為什麼組一個家

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為了去忘記這個根本的問題。為的是給自己一個存在的理由,讓自己可以不去面對。為了欺騙自己,鴕鳥心態。我們沒有勇氣面對自己活著要做什麼。我們有著許多的人群生活,然而,人群生活都是一種假象。 

如果這個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七期隨便你住,游泳池隨你游,跑車隨你開你會怎麼走下去?當最終要面對自己的時候,這會是個很大的問題。 

因此,佛,幫助我們解決生命的苦,佛告訴我們:

1.    因緣果報之理:因此我們可以修福報。種善因就能得善果。
2.    緣起性空之理:無常無所不在,了知空性的道理,智慧開,就能自在。
3.    中道實相之理: 悟到了這念心,就了解了存在的價值。了悟了存在的價值,也就同時解決了前兩種的苦。 

-----------------------------------------------------------------------
附註:

師父提到:看我們每次聽  師父開示,好像都是第一次聽。不是師父有創意,是我們沒有記憶  師父說:師父終於知道,為什麼師父還在普民,還沒有畢業。因為我們還沒有畢業!大家也不用一直去記憶,要學會多去觀察。 

其實聽  師父這麼說,自己很慚愧。因為自己常常也是每堂課聽得津津有味的那一個!以前覺得是自己記性變差了,師父這麼一提,才發現自己是觀察的太少,思維不夠。也更深刻佛法,不只是聽經聞法,在禪堂用功。經典,是佛的智慧結晶,是透過體證的經驗傳承,悟了,法才會入心,真正在生活中體證了,智慧才真正能開展出來。

讓我們一起同聲發願:

師父對我們的苦口婆心耐心與用心絕對是值得的!因為,從現在開始,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用我們的生命投入,在生活中來學習觀察體證珍貴佛法的意涵。終有一天,我們一定會畢業! 

感恩  三寶啟發自性之光,帶給我們光明與希望!

標籤:

完全剝除


不要害怕無常,不要害怕剝除
剝除了之後,才知道寶物在那裡!

息者,自心也。
唯有當我們徹底開悟,認識自己之後,才能得到完全的休息。
認識了自己就天下太平。修到最後,變成無事人
為什麼可以當無事人?
因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一個真正可以休息的地方了!

標籤:

7.09.2012

如何從反省中醒悟?

一般人就是缺乏慚愧心、懺悔心,如果知道自己有過失,知過改過,人人都能為聖為賢。

  「懺」這個字的部首是「心」,表示要從心中來懺悔,因為一切的過失都是心中的妄想、無明所造作產生的。「懺」字上面兩個「人」,表示懺悔時一定要面對自己所對不起的人,向他表示悔過之意,並請求對方的寬恕和原諒,過失才能懺除。如果一時找不到對方該怎麼辦呢?可以在佛前懺悔,拜懺就是在佛前懺悔的一種儀式。接著下面是一個「非」字,表示要痛改前非。非下是「一」字,就是要一心一意地痛改前非,不是口是心非。「懺」字旁邊的「戈」字,表示要痛定思痛,立定志向,革除過去所犯的一切過失。   

再者,「悔」字,左邊是「心」,右邊是「每」,表示不但現在要懺悔,而且每飯不忘,時時刻刻都要存有檢討、反省、改過的心念。如果能做到這一步,相信每一個人的心都會很清涼。

  宋朝有一位高峰妙禪師,很喜歡打坐,但是一坐下來就打瞌睡。禪坐的目的是要得到禪定,如果有昏沉、瞌睡的毛病,禪定就修不成功。高峰妙禪師為了對治自己昏沉的毛病,就將打坐的地方移到一個懸崖上,崖高數十丈,如果昏沉來了,一不小心就栽下去,一定會粉身碎骨。高峰妙禪師藉此來警惕自己,希望能改正打坐昏沉的毛病。   可是習氣難改,才一打坐不到幾分鐘瞌睡就來了,一個筋斗整個人就栽了下去,高峰妙心想這下子一定是死定了。但是在半空中,突然有一股力量將他救了上來。高峰妙覺得很奇怪,就問:「是什麼人來救我?」只聽到空中傳來一個聲音:「我是韋陀菩薩。」   聽到這句話,高峰妙禪師心裡想,認為自己修行實在是了不得,竟然能感得韋陀菩薩來護法,於是問韋陀菩薩:「世界上像我這麼精進用功的人有幾個?」韋陀菩薩回答:「像你這樣修行,沒有功夫,只會打瞌睡,你還自以為了不得。像你這種人,如恆河沙一樣多。從今以後,五百世我不再護你的法了。」
  一世一百年,五百世就是五萬年。高峰妙禪師聽到韋陀菩薩五百世不來護法,心裡真是難過。但是回頭一想:修行是自己的事,菩薩護不護法與自己何干?菩薩不來護法,自己還是要修行;即使菩薩來護法,修行還是要靠自己成就。菩薩不來護法,也是因為自己憍慢、懈怠,是自己不對。於是高峰妙生起大慚愧心,更發願要不惜生命地修行,唯有成道,才能廣度眾生,否則就只能如行屍走肉一樣地活在世界上,最後與草木同朽,生命毫無意義。
  高峰妙禪師又開始打坐用功,日子久了,瞌睡的習氣又來了,又是一個筋斗栽了下去,高峰妙禪師心想,這一回絕對是死定了。可是快到地面時,又有一股力量將他救起來。高峰妙禪師驚訝地問:「是誰救我?」「我是韋陀菩薩。」「您老人家不是說五百世不來護我的法嗎?」韋陀答道:「因為你有知慚、知愧的這念心,同時又不顧性命地勤奮修行。上求佛道的這念心已經超越五百世了,所以我又來護你的法。」

-------
導師開示:一個人有了慚愧、懺悔的心,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進。所以無論是修行也好,或是日常的為人處事也好,只要做錯事,就應該知慚、知愧,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寧,業障也能一併消除。

                                                                                                     資料來源: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標籤:

發願

過去,佛陀在世間教化眾生時,有一位優婆夷總是盡己所能,日日虔誠供養佛陀,無有懈怠。佛陀問她:「你如此虔誠地供養,是否有什麼願望呢?」優婆夷回答:「我希望布施供養的福報,讓我能得四個兒子。」佛陀又問:「為什麼想要四個兒子?」優婆夷說:「如果我有四個兒子,希望他們長大後,有一人從事商業買賣,獲得財寶;一人從事農耕畜牧,積聚六畜及穀米;一人謀求官位俸祿,光耀門楣;還有一人出家修行成道證果,並且度化父母及一切人民。我想求四個兒子就是為了這些事。」佛陀聽了,隨即答應她的請求。
之後,優婆夷生了一名男孩,聰明靈巧、智慧過人,母親疼愛有加。男孩長大後問他的母親:「您疼愛我的程度,遠超過世間母親對待他的子女,這是為什麼呢?」母親告訴他:「本來我希望生四個兒子,但現在只有你這麼一個孩子,所以我用疼愛四個兒子的心來愛護你。」接著,優婆夷也告訴男孩若有四個兒子時,希望他們成就的事業。男孩聽了母親的心願後深受感動,決定要盡力達成。 首先,他經商貿易,不到一年就獲得億萬資財。接著,他購置田產從事農作畜牧,得到無數的牛馬牲畜及穀米糧食。然後他又研讀學問,求取官位俸祿,並且娶妻生子,成為豪貴之家。此時他告訴母親:「當初您希望得到四個兒子,讓每個人都能成就一項事業,現在我已完成其中三件,如果能夠出家就更好了。」母親心想:「原本想交付四個兒子的事情,還擔心他們無法完成,沒想到這個兒子的成就,遠超出我的期望。如果他出家,一定能成道證果。」於是答應他出家修行。
兒子辭別母親後跟隨佛陀出家,精進不懈,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並且度化父母及一切人民。受其度化者,或是成道、或是得福,皆大歡喜。
典故摘自:《眾經撰雜譬喻卷下》
省思


發四弘誓願<六祖壇經>P51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省庵大師云:「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如果能發至誠懇切之心,誓願成就善業、善行、善法,再以精進不懈的態度躬身實行,則世間法、出世間法的一切障礙,皆能一一克服,心想事成。
參考資料來源:中台世界『佛典故事』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