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2023

看見


久違的中台世界博物館,再回來發心倍感親切。進入「佛教經典與傳承」展廳守護,印象特別深刻,也特別感動..


感受著古人在不同時期歷經千辛萬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地傳承佛法、守護文物的護法願行。每個單元都深深地敲打著我的心,讓自己有機會沈澱下來跟自己對話。

 

「是怎樣的情懷,讓祖師大德甘願為了佛法置生死於不顧?」義淨大師沉穩內斂的墨寶,於卷末所題「願一切眾生見聞覺知畢竟淨故。」為我解開了心中的疑惑。

 

守護文物的同時,也喚醒著自己的初心..

 

是 開山祖師藝術化世的深心悲願,我們才有此殊勝因緣與福報來到金剛寶城。感恩 開山祖師藉由守護文物為我們開啟另一扇窗,幫助我們超越時空,透過與文物的對話跟自己相遇。緬懷老和尚的同時,更堅定了自己前行的方向與護法願行。

標籤:

2.20.2022

生命的畫布

 這幅畫,你看到了什麼?



這幅畫有什麼意境?這是一幅送給一位退休人員的畫作。如果你是收畫的人,你會怎麼看這幅畫的意境?夕陽、枯枝、倦鳥?

 

一幅畫作最有意思的是它本身所釋放的意義,可以隨讀者心境的不同,當時的感受、想法而有不同的解讀。

 

對你來說,這幅畫哪個部份最吸引你?

 

剛看到這幅畫時,最吸引我的,是它留白的部份。整幅畫作的留白,佔了整幅畫超過一半的版面。試想:如果畫作的內容佔滿了整個版面,會不會讓你有些壓迫感?

 

而,對於畫作的留白,即使留白比現在還要多,即便是畫作的內容只幾筆,佔的篇幅不大,會不會反而有另一種意境?或是有一種可以想像的空間與無限延伸的美感?這也是我在看這幅畫作時覺得最有意思的部分、也是最美的地方。

 

為什麼會看到留白?因為是有一個距離在看;因為看的時候是整體的看,看的焦點,不會鎖定在畫上。也因為是整體看,整幅畫看起來就更開闊了。


從畫作本身來看,裡面有倦鳥、夕陽、枯枝,組合在一起,可以說是「倦鳥歸巢」。如果把畫作定名了,就少了一些想像的空間了。

 

有沒有還可以突破的地方?

 

如果再深入一點來看,這幅畫的元素,是由不同的顏料,加上作畫者當時的心情、感受、想法..藉由畫筆、透過紙張,串起粗細線條的圖案。我們看它是什麼,它就被賦予了某種意義,如果我們不去命名,它其實可以是一個宇宙的概念,它會釋放出更多的訊息。而框是咖啡色的,畫作的色彩也是有咖啡色,內跟外融合得很好,形成一個整體。就像是一個宇宙的概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調和。

 

因此,這幅畫呈現的是生命的整體,是一個實相圖。是佛法中一即多,多即一的概念,是空有不二。此夕陽、倦鳥、枯枝,即非夕陽、倦鳥、枯枝,即是夕陽、倦鳥、枯枝。

 

因此,生命的畫布要怎麼樣才會有美感?

留白至少要留一半以上。

也就是要多留一點空間給自己。我們腦袋的東西、心裡裝的事、生活的空間如果填的太滿,就像繩子一樣,自己把自己束縛的很緊,心沒有了空間,讓整個生命產生了萬覺、壓迫感,幾乎沒有辦法呼吸...


要如何鬆綁自己?

停下來,先與外境保持一段距離。當我們的心能夠抽離出來看事情,我們可以把事情看得更細膩,也可以看到整體。當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掌握了全部,我們就會把心打開。


慢慢地我們會發現,外在的一切不停地在變化,包括我們的念頭,從來沒有一個固定的樣子,一切其實都只是因緣和合所產生的暫時的假相,在生命當中的短暫地停留,不會永恆的存在。甚至連我們自己,也只是存在這個宇宙當中一小段時間,是一個過客...


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習性、誤判、錯認,執著了一切!


當我們看清一些真相,即使我們身在紅塵,我們心可以出離,就不會跟外在、跟身邊的人事物糾纏的太緊。透過不斷地觀察、練習,漸漸地我們可以培養出一種超越的眼光。


眼界越高,心越開闊;把心拉到制高點,當我們回到了心的源頭,回到那最初的狀態,那個最純淨、原始的本然,在那個當下,我們就能夠與天地同寬,擁有最開闊的胸襟。


到那時候,我們不只能夠享受當下,不管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境界,遇到什麼樣人事,我們都可以擁抱一切,給出最溫暖的心與最美的笑容~


標籤: ,

1.16.2022

博物館五週年心得篇


疫情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很多因緣在變,減少了出門、減少跟外在的接觸,減少了許多向外攀緣的心,反而有更多心力向內來觀照,這也是這次疫情所帶來的意外收穫。

 

常憶起義工室前方的祈願文~祈願

兵戈不興、世界祥和、雨順風調、

    佛法常興、正法久住、人心向善、

    守護道場、藝術化世、廣度有情、同證菩提』

 

這祈願文已是自己平常迴向的一部分,因為覺得內容不只有事有理、有表相有本質、有因有果,還有大慈悲、大智慧、大心量跟大願心。看到了 老和尚的悲願,也看到了博物館館長與指導法師對我們每次回山發心的善護念。

 

每次回向一次,就是對自己再一次的心靈洗禮、心力的提升,更幫助自己學習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一次次的發起廣大誓願,提醒自己菩提道上莫忘初心。

標籤:

12.27.2021

思惟 觀世音



疫情期間,精舍推動「大悲普現」恭誦【大悲咒】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百萬部,藉此因緣,也來練習思惟「觀世音」。

 

很多般若經典例如《金剛經》、《法華經》、《大般若經》都有提到~對於經典所說的一字一句,若能「信解、受持、讀誦、如理思惟、為人演說..」,功德甚大。所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當我們對於佛法的真實道理有了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就會對佛法產生信心,這時才能真正領納、受持佛法的真實義。這樣在讀誦經典時,就不會落於只是口誦,而是能夠身口意三業清淨的行持。身心在這樣的狀態下讀誦經文,不斷地回薰我們的善根種子,就能淨化我們的心、提升我們心的力量。

 

因此,在讀誦【普門品】前,自己也開始練習誦讀前先思惟:

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成就觀世音的?又是如何看待這個世間的音聲?

 

【普門品】是講述觀世音菩薩的果德~「聞聲救苦」以及「普門示現」。觀世音菩薩所以能夠成就觀世音,在《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章】裡有提到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法門是耳根圓通,透過「返聞聞自性」,回到心的源頭,恢復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再從心出發時,就能隨各種因緣、情境,產生種種的功德妙用來幫助眾生。

 

在《心經》裡面提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世音菩薩以甚深的般若智慧觀察自身的存在,包括我們的身體、感受、想法、意識心,一切都是遷流變化、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的暫時而有。最後覺悟了我空、法空的道理,心光透亮,於法自在,自性功德得以顯發,成就了觀自在菩薩。也因為觀世音菩薩經歷了整理與淨化自己的過程,深知世間苦的音聲都來自於眾生五蘊不空所產生,因此輪迴三界、枉受諸苦,不得自在。

 

眾生的苦千萬種,在《普門品》中看到菩薩聞聲救苦的大悲,各種危難、苦惱、驚恐只要「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難道菩薩不會累嗎?菩薩因為證得了人、法兩空,看清了一切皆是空相,所以心總是能夠保持在一個安穩、不動的狀態,不隨境轉,反而更能悲憫眾生、以廣大的心力承擔眾生的苦,以所發的大願、所成就的功德力加持眾生,往返娑婆無有疲厭。

 

而且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是建立在「眾生平等」,因為菩薩深知沒有眾生,就沒有菩薩的存在,而眾生跟菩薩都有一顆清淨圓滿的心,只是眾生一時心迷,終有一天眾生也能覺悟,解脫生死,離苦得樂。

 

而我們眾生心又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執身為實有,感受、想法、外境對我們來說快樂很實在,痛苦也很實在。念頭跑來跑去停不下來,整個人處在一種很不安定的狀態,但是因為對我們的習性太熟悉,對覺性太陌生,所以心力很弱,提不起來。

 

我們難道只能靠觀世音菩薩救拔嗎?

我們有沒有可能從被救拔的角色翻轉、甚至超越,成為自己的觀世音?

 

我們其實別無選擇,面對煩惱,沒有提升,就只能隨業流轉,向下沈淪。普門品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過去發心的過程,『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以及透過『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的五觀法門來發願、思惟、觀行與行持。


學習普門品之後,更要積極的來發大願,守護初發心,從心來調伏,從因上來努力,只對治我們內在的煩惱,更要不斷地透過聽經聞法、禪修靜坐,建立正確的觀念,讓法入心。從聽見自己內在的音聲、看見自己內在的無明眾生,讓自己一步一步從攀緣外在,回復到清淨的本來面目。當我們的心是一種穩定的狀態,內在的覺知力自然能夠看清所有的一切真相,都是幻影、都是苦、空、無常、無我,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然後轉向好樂那個常、樂、我、淨的真如自性,當我們真正能夠信解我們的自性,證悟了這念心,才真正能領悟到這念心是我們生命真正的落腳處,真正可以不用再恐懼的生命泉源。

 

透過不斷地如理思惟、觀行來保持我們的覺性、鍛鍊我們的心。當我們再來讀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是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時,就能以一念清淨,相應觀世音菩薩的清淨功德,不斷地轉內在的染污為清淨地,真正從苦中獲得解脫。

 

進一步,更要發起一念慈悲心,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和光同塵,隨不同因緣來幫助周遭有緣的眾生解脫煩惱、離苦得樂,這樣才是真正讀誦普門品最重要的精神。

 

標籤:

10.11.2021

我的阿嬤


我的阿嬤- 傳音老菩薩,就在今年的921日坐著捨報,在那個當下,她老人家心很平靜、沒有病苦、身體柔軟,享年100歲。


媽媽曾經跟阿嬤說「您要走,自己要選個好日子」。果然,「國曆921,農曆815」,日子選得這麼好,想忘也難,阿嬤真是個有福報、有智慧的老人。

 

我們家三兄妹,從小是阿嬤拉拔長大的,真是 好幸福~

 

阿嬤真是個慈祥、沒有架子的可愛老人~

她滿滿的愛,讓我們可以沒有顧忌的捉弄她;她的寬容,更讓我們可以放膽的 跟她無所不談。

 

阿嬤身上有許多人生的智慧,我看到了她長壽的秘訣是~懂得「善調身心」。

她的身體很柔軟,心很放鬆。她用運動 來維持身體的健康、用唱歌 來保持好心情;遇到事情,經常反省自己。因為心靈有寄託,所以 內心很安穩、平靜。

 

阿嬤總説「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子女最大的祝福。」她這一生勤儉持家,沒有帶給子孫半點負擔,真是給我們最大的祝福。從阿嬤身上,我學到了:能捨,能得;放下,心更寬。


我們祖孫倆雖然年齡上差距甚大,就像好朋友一樣,我們可以無話不談。

我很高興在阿嬤的後半生,有很多的機會可以陪在她老人家的身邊,感受她的溫暖慈悲,也給阿嬤一點心靈的支持跟力量。

 

阿嬤這一路走來,真正是 功德圓滿!藉此因緣,感念、讚頌阿嬤的功德、阿嬤的好,更要祝福她老人家:仗佛力加持,業障消除、超生淨土、蓮品增勝,跟著佛菩薩好好的學習,未來跟三寶結更深的法緣,共證無上菩提!

阿彌陀佛

標籤:

2.20.2021

當下的力量



今天出門時,心很平靜、安定、清楚地在鎖門,那個當下,看的心跟被看的境是一,沒有距離。心裡突然有個A-HA


覺性清明的人,跟心念雜亂的人,花同樣的時間,做同樣的事,心的能量、穩定性、敏銳度,以及做事情的品質、效率、細膩度..結果完全不同。


拉長時間線,放眼一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後,這兩種人一差,差之千里。


保持覺性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現在有這麼好的因緣可以用功,還不懂得把握,那就真的是太...傻了!!!


有智慧的你,還在等什麼?!

標籤: ,

12.23.2020

一念淨心 罣礙全無

 

這是昨天回山,所收到曾在佛巡授課的一位法師的親筆祝福,因緣真是很殊勝。這兩句話就像陽光一樣,穿透黑暗,帶來光明,溫暖著我的心。

 

『一念淨心 罣礙全無』

有段時間因為四大不調,心裡很罣礙,常常想過去、想未來。心中有罣礙,就像乾淨的鏡子上面沾滿了灰塵,本來的清淨光亮透不出來。若一直沒有察覺到自己落入煩惱的漩渦裡,念念相續,就永遠無法超生。人因為累劫的習氣成垢,常會在特別脆弱的地方,不自覺地跟習氣相應。

 

師父提示「心裏不用一直想著那些掛心的煩惱事,只要一念清淨,正念夠強,就像 老和尚說的,把心安住在中道實相中,自然善緣匯聚,身體就會好轉。」師父的一席話,宛如當頭棒喝,頓時,忽然恍然大悟,注意到自己竟然住到了妄想境而不自知。感恩 師父的及時提醒,幫助了迷了的心回光返照,再度安住在正念裡。

 

想起《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雖然這些苦,感受很真實,心不受影響,清楚知道身體、感受、想法..一切都是緣起而有,只是暫時存在在心裡的影像,都會過去,進而跟這些塵境保持距離,不去跟煩惱、罣礙相應時,即使有苦的現象,不會有苦的心,心境、態度可以超然,沒有罣礙時,就不會有恐怖,心就能安然自在。

 

心念一轉,罣礙全無,煩惱即菩提、黑暗變光明。 

 

『一行虔敬 福德圓滿』

日常生活中,若能以最虔誠、恭敬,也就是心無雜染、純淨的狀態,就能與這念清淨心相應。一行虔敬跟一念淨心,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不一樣中的一樣,都是心要「專一」,也就是心向內收攝,不向外攀緣。攝心中自然有定力,智慧就能彰顯。以這念虔敬的心為因地心,自然福德、功德都會圓滿,出世法就能成就。

 

所謂「迷實師度,悟了自度」,心迷的時候,有善知識指引我們,人生中可以節省一些受苦的成本。若能契悟自性,勤念自性三寶,一念迴光,返照自心,藉由生活觀行來鍛鍊「覺察、覺照」的功夫,漸漸地深刻了這念心,就可以不由他教,自度自性眾生,時時都能逢凶化吉、心安自在。


標籤: , ,

12.14.2020

睹碑生信~走過『千載豐碑』

 


中台世界博物館中,曾經讓我感到最陌生的,就是「千載豐碑」展廳,這個展廳所展示的是歷代佛教碑拓以及造像碑。雖然這些石碑都很珍貴,都是跨越千年歷史,好不容易才來到我們的面前,但是一區區的碑林、一塊塊冰冷的碑,對我來說很有距離感。

 

有一次在博物館站哨,被安排在一樓的D區「千載豐碑」展廳。藉著關照展廳,也希望趁此因緣,試著打破心裡的障礙,縮短碑跟我之間的距離。一時收起了雜念,漸漸讓心安定了下來。

 

走到了內展廳,看到了看板上斗大的字~「睹碑以生信,聞善以效行」。


『睹碑如何能生信?』

『信心從何而來?』內心思惟著...


於是,就把這個疑情放在心裡,希望藉由展廳關照的因緣,能從中找尋到一點蛛絲馬跡...

 

『碑上記載了什麼?』

佛教碑拓銘刻著高僧行誼以及過去佛教盛行時的部分場景。而造像碑則反映了中國各地佛法教義,以及藝術風格的發展。千載豐碑也展示了佛法弘傳與興衰的過程,以及當時人們對於佛教信仰的虔誠與恭敬。碑的上面有很多元素,碑首多有護法祥獸,佛龕造型、裝飾,隨朝代不同而有變化,人物則有佛、菩薩、有佛弟子,或有天神跟供養人隨侍在側,這些都是常見的場景。

 

『為什麼會有造像碑?』

因為有人發心建造供奉。看板記載著過去這些造像碑大多源自於民間群眾力量集資、或獨資所建造的佛教供養物。因此,造像題記上通常都刻有供養人的姓名。這些供養人不只是造像藝術的推動者,也是對佛法深信、使佛法能夠流傳的守護者。造像碑上的題記內容,大多是為國家、皇帝、師僧父母、法界蒼生,或為過往親人、現世親眷祈福的文句。

 

當我對這些背景、歷史有些認識後,心裡開始感受著碑上佛菩薩慈悲的容顏、度眾的大願,想著這些供養人、刻造的工匠師們付出心力、甚至生命來成就每一座碑刻,想著這些祈福的銘文裡透出了當時的供養人為國家、為天下蒼生祈福的廣大胸懷...


當時,試圖把這些片段的印象做了一些整理與連結,有一份感動在心田。

然後,又再一次地從遠處來看這些碑林。這時,出現在我眼前的,已經不再是一座座冰冷的碑了,而是匯集了所有的人生命與精力的一股強大能量,包括佛菩薩、發心刻造者、供奉者,以及世代傳承守護的人們。我的內心突然有些觸動

 

歷經了千年守護的碑拓,不管是發心供奉者、工匠師,或是經過時代更迭、代代守護、代代相傳的每一位佛教徒,在那個當下,都是從一念恭敬、虔誠、專注的心出發,那一念清淨跟佛的心沒有兩樣。頓時,我的心跟古人的心相應,剎那間看到了每座碑從上到下都在放光,光光相照,整個展廳、法界是一片光明!

 

人因為不了解對方而拉開了距離。彼此之間,或許只隔層紗,然而,因為相互不了解,距離就像山一樣的遙遠。碑刻也是。唯有走進彼此的生命裡,透過交會與融合,才會激盪出最美麗、璀璨的火花!

 

何其有幸,能在博物館裡守護。藉著守護外在的造像、文物,其實真正在守護的,是跟佛一樣的這念清淨的心。


博物館的建築、乃至於每個展廳的小角落,只要願意靜下來,用心觀察,在在都能收獲祝福,並且能得到善根的啟發。


現在,『千載豐碑』已經是我最喜歡駐留的展廳了。

 

標籤: , ,

回頭是岸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境界的考驗,如果沒有正知見,心很容易受境界影響,看到什麼就起種種分別、執著,念念相續,迷在不實的境相而不自知。就像迷路的人,沒有發現自己迷了路,還一直往錯誤的方向前進,路是越繞越遠。佛法是大明燈,照見前行路,也喚醒了自己,聽見內心深層的呼喚,及時回頭。

 

唯有及時回頭,才能走回正路。而內心最深切的呼喚,正是人人本具的清淨自性。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妄即離,離妄即覺」,不想被妄想執著所苦,只有保持覺知,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生滅、是緣起而有的幻相,不去跟它相應,就能逢苦不憂、處變不驚,當下就能心安自在。

 

然而要瞥見覺性不難,但是覺性要時時現前並不容易,得靠平時的修煉。藉靜中養成,把習慣向外的心持續往內收,有了定功後,以智慧心思惟佛法的道理。藉動中磨練,不斷地檢討修正、深化修行。這樣來用功,身調順、心調柔,身心處在一種和諧與安定的狀態時,對事物的感知力與洞察力自然能夠提升。

 

誦經時也領悟到法門無量,無一不是在幫助我們回頭跟自性相遇。修行是心靈不斷淨化的過程,煩惱跟菩提都是由心所生,只要轉念,回到心的源頭,覺性現前了,煩惱即菩提、黑暗變光明!

 

開山祖師曾開示:「修行要以這一念不生不滅的心、本具的覺性起修。」這念心是根本,對這念心體會深刻了,自性功德自然能發揮當下的力量。進一步學習菩薩慈悲的本懷,知道眾生也有本具佛性,只是一時心迷,藉由在大眾中學習心行平等,以擴展心量、長養慈悲心。與這念清淨心一念相應的同時,正是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的開始。

 

「大夢幾時醒,幸遇明師,慧炬頓驅長夜暗;覺來當下是,不從外得,衣珠原屬自家珍。」回頭,是覺醒的開始,回到心的源頭,此岸即是彼岸!

標籤: , ,

12.13.2020

發現感動在中台(99.11.22)










這次回山最感動的,是走過最多次,最被忽略的地方-廣場斜坡的方磚道。 


中台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一對楹聯、一首偈子,甚至一隻小動物,一群遊客,都蘊含著佛陀大智慧的教法、老和尚的悲心願力、大和尚與眾多師父們的用心以及數不盡大眾居士們的發心。心只要願意停下來,無處不在啟動自性之光,無處不是感動點。 

 

回山無數次,身為佛國巡禮解說員,也跟遊客介紹過朝山天梯,卻從不曾發現曾經來回無數次的斜坡方磚道,甚至是腳踩過每一個地方的每一塊地磚、每一個角落,所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邁向自性的朝山梯。連結到 師父在【禪宗故事】提到的「日用而不知」,給我的啟發是: 心越細,越能發現生活裡最不起眼的小角落,小細節當中所蘊含的佛法的智慧。 


這樣的發現觸動著我的心! 

因此,拍下了一雙朝山鞋以及斜坡方磚道,意含著學佛以後,目的就在腳下,每走一步都要走的清楚明白,一步一腳印,要走的穩,更要走的踏實,以身體來力行佛法的奧妙與智慧。

 

走是結緣,目標是為了成就當下的心。 

這一步,無論踩到哪裡,都是踩在自性當中,踩在自己的家。

 

因此以一雙「空鞋」為意象。當下的一步,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覺醒的一步,就掌握了全部!


標籤: